来源:丫丫港股圈
作者:陈永
有人漏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
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各自迥异的人生景象。有些人总是顺风顺水,而有些人总是诸事不顺。
放到公司运营的层面来看,有些公司可以不断闯关升级,而有些公司却总是磕磕绊绊。
命运多舛
海正药业就是命运多舛的一个典型。
通过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命运有多惨。
其中年的数据来源于公司的业绩预告,取其公告波动区间的中间值。
年,公司实现营收.97亿,扣非净利润1.83亿。5年之后的年,营收保持基本稳定,扣非净利润为-25亿。
5年的时间里,营收原地踏步,扣非净利润反而山河日下,它一定经历了什么特别的故事。
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似乎可以为我们揭示答案。
负债从年的90.34亿增长到年的.75亿,所有者权益反而同步从82.65亿降低到73.79亿。在升降之间,得到的结果自然是负债率的持续攀升以及财务费用的不断攀升。
年,公司的财务费用不到2亿,年的财务费用为3.1亿,年进一步攀升到4.07亿。财务费用的不断增长,严重侵蚀公司的利润端。
那么,问题来了,公司借这么多钱干了什么呢?
扩建厂房是一个重要方面,研发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来看研发。
海正药业近些年的研发费用率逐年攀升,至年已经达到了10.15%这样一个高位。研发费用的绝对值也达到了10亿的级别。虽然尚不及医药一哥恒瑞医药,在医药行业内也可以数得着排得上名次了。
然而,研发不仅仅比的是赛道,更比耐力。这样的巨额投入,短期并没有为公司带来明显的收益。
一方面,公司原先以原料药和制剂药为主的核心产品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在研产品进度缓慢,推进到市场的研发成果寥寥无几——这种窘况多多少少类似于我们之前谈及的开立医疗,公司的产品整体上处于青*不接的阶段。
是因为公司不努力吗?显然不是,研发费用即为公司努力的明证。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这个尴尬理解为命运使然。
事实上,海正药业是一家充满着曲折故事的公司。年,海正和辉瑞联姻,演绎出公司版“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惊艳整个产业界;然而,婚后的磕磕绊绊让两者渐生异心,以至双方于年和平分手;年,海正药业大笔出售手中持有的房产和股权,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
果真是“钱塘江畔初相遇,一场辉瑞误半生”。
纯属巧合?
3月17日,也就是前天。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药物疫苗研发情况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说:
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
他进一步解释说,法匹拉韦已经于年在日本获批上市,上市以来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在可及性方面,今年2月国内已有企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并实现量产,临床药品供应有保障。”
张主任所言及的“国内已有企业”,正是我们现在谈论的海正药业,而且是目前唯一的企业。
按照海正药业发布公告的时间,海正药业获得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注册批件和药物临床实验批件的时间是2月27日。距离昨日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发布会,刚刚过去20天。
兵贵神速。
实际上,海正药业之所以能够啖得头汤,是有原因的。该药由日本富山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于年8月获得化合物专利申请,期限20年。海正药业在年6月与富山签订了协议,获得了化合物专利国内独家授权。虽然该化合物专利已于年8月到期,但是,正所谓“昔日栽树,今日乘凉。”一步快便能步步快。
在昨日的资本市场上,海正药业实现一字封板,并于今日继续封住。
切莫乐观
在资本市场,独家产品就是最大的题材。
然而,资本市场也常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很容易让头脑发热的读者朋友入坑。比如我们为提醒朋友们特意刊发的《双*连起波澜,投资可过山海关?》。
法匹拉韦这个概念的成色怎么样呢?
为一窥真相,丫丫特意致电海正药业证券部,并得到了更具体的细节:目前法匹拉韦只用于“同情用药”场景。
所谓“同情用药”,就是允许无药可救的重病患者,使用尚未得到批准的药物或者医疗器械。
无药可救,那一定是重型或者危重型患者吧?
事实并非如此。
在国家卫健委于3月3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中,针对重型或者危重型患者,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
法匹拉韦则应用于轻型患者,尤其用于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向重症型患者的阻断。且与法匹拉韦同时被推荐的,还有钟南山院士比较看好的磷酸氯喹,以及被中药界所倚重的中医药方案。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法匹拉韦的市场空间明显狭小。尤其在今天国内剩余不足一万的确诊病例中,危重病患者比重较大的现实情况。
另外,根据丁香园的信息,除了海正医药,*事医学科学院、四环制药、石药中奇、瑞阳制药、京邦制药等5家单位申报的法匹拉韦临床试验也获得了批准。
考虑到海正药业的临床试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实验结果,可以预计,这五家单位的临床试验时间也不会太长。
在如此拥挤的空间里,又挤进来诸多的市场参与者。
哪里来的乐观呢?
就在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治情况发布会召开后不久,海正药业发布了持股5%以上的股东竞价减持股份的公告。
这么大的“利好”,不趁机减持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