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骨正常变异的影像学分析
骶尾骨解剖1、系统解剖
骶骨(图1-12):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朝下,盆面(前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降凸称岬。盆面中部可见四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线处为低正中嵴,培外侧有4对低后孔。低前后孔分别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骶管上通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骶骨参与构成骨盆后壁,上连第五腰椎,下接尾骨。
尾骨(图1-12):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低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跌倒或撞击可能导致尾骨骨折。
2、局部解剖
骶骨: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一个大三角骨,它在两个不知名的骨之间楔入,形成盆腔的后上壁。它的尾侧钝尖与尾骨及其上缘相关节,宽底与第5腰椎在腰骶角处形成关节。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该腹侧弯曲扩大了盆腔容积。它的顶、底之间有背侧、盆侧和外侧3个面,以及一个骶管。在儿童时期,各骶椎是由软骨相连的,成人的骶骨仍保留着许多椎骨的特点。骶骨由骨小梁构成,骨小梁被一层厚度不均的骨密质壳包被着。
底:第1骶椎上表面即骶骨底,它是自典型椎骨面以后变化最小的,其椎体较大,横向较宽,它的前侧凸缘是骶骨岬,椎孔呈三角形。
盆面:除第2骶骨体凸出以外,盆前下面的横向和纵向都是凹陷的。4对骶骨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交通,其内有上4对骶神经前支走行。左、右孔间的广泛区域是由平坦的骶骨体盆面形成的,期间融合为4个横脊。
背侧面:骶骨背侧面的后上方有一个向上的、间断的骶正中脊,其上有第4个(有时3个)代表融合骶椎的棘突结节。在第4(或第3)结节下方,骶管的后壁上有一个弓形的骶管裂孔。它是因第5骶椎板不能到达中央面而产生的,因此,第5骶椎体的后面暴露于骶骨背侧面内。后面是由骶骨板在正中峰侧面融合而成的,它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像骶前孔一样,它们也经椎间孔通向骶管,并且每个骶后孔内都有骶神经后支走行。
在孔的内侧,垂直向下为一列4个小结节,统称为骶中间嵴。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关节结节,是由相邻的关节突融合形成的。第5骶椎的下关节突是游离的,它们在直肠骶曲的两侧向下突出,形成骶骨角,通过角间韧带连于尾骨角。
骶后孔外侧的粗糙而间断的嵴就是骶外侧嵴,它是由顶端有一排横突结节的横突融合而成的。
骶管:骶管由骶椎孔形成,切面呈三角形。在底面上看,它的上口是斜向固定的。骶骨的倾斜表明在站立时它朝向颅侧。每个外侧壁上都有4个椎间孔,骶管经由它们与盆侧及骶后孔相通。它的尾口是骶管裂孔。骶管内含马尾,终丝和脊膜。蛛网蛛下隙和硬膜下隙在骶管中央的对面终止:骶神经下根和终丝在此处穿入蛛网膜和硬脊膜,终丝在骶管裂孔以上穿出,下行经第5骶椎面和骶尾关节到达尾骨。第5骶神经也在骶骨角内侧由直肠骶曲穿出,并进入第5骶椎外侧面的神经沟。
尖:骶骨尖即第5骶椎体下面,有一卵圆形关节面与尾骨相关节。
影像学分析有关骶尾骨的解剖形态及X线片上的显示,学者有不同描述。格兰特在解剖学方法中描述为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在一起形成,尾骨包括3-5个尾椎,骶椎节数可出现4-10个。尾椎有时有5个,也可出现3个。尾骨可部分或全部缺如。丁士海调查了例X线片,观察到尾椎数目在2-6个之间变化,说明骶尾骨在不同的个体,其形态有较大变异。
在X线侧位片上骶骨由5块骶椎组成,融合为一体。由于软组织的遮盖,最多只看到4个尾椎。尾椎之间有较明显的分界。骶尾骨共同呈一个向前的均匀弯曲,但其变异较大。按不同的弯曲形态,将其分为:均匀弯曲型、骶骨成角型、尾骨成角型、尾骨脱位型4种类型。骶骨成角一般在S3、S4-5和S5部位,成角最大为70°,尾骨成角常在尾1-2或尾2-3部位,成角最大可达80°。
骶尾部损伤的患者在骨科门诊较为多见,但常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要防止下列儿种假象造成误诊:
(1)骶骨下部成角,并可见前缘骨皮质凹陷,但无骨折透亮线。也就是所提到的骨成角型变异;
(2)尾骨成角,向前倾斜,关节间隙尚好,尤骨折片,易误认为尾骨脱位(见图5~7);
(3)尾骨向后滑移,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尾骨脱位型,常易误诊为尾骨脱位(见图8,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