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是由一块骶椎和两块髂骨组成的关节,周边遍布许多强劲的韧带,向上与腰椎相接向下与股骨头连接,并与耻骨联合形成骨盆环,是身体中承重与力量传导的中转站。
骶髂关节负责承重,因为骶骨承载着整条脊椎的重量,并透过关节,将重量转移至髋骨,一路往下传至双腿。就如同所有负责承重的关节,骶髂关节需要稳定度,因此邻近有几条韧带将髋骨与骶骨绑缚在一起,以限制骶髂关节的活动。
骶骨有相对于髋骨稍微往前倒的能力,称之为点头(nutation);如果是往后倒,则称为反点头(counternutation)。骶骨最多仅能倾倒5-10度,但即便如此,仍会造成骨盆带的不稳定感。
因此,骶髂关节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早发现问题,早进行相应治疗,是避免后续身体疼问题产生的一大要点。
如何评估是否有骶髂关节失能问题?
问题一:深蹲时觉得两脚出力不平均或臀部感受度差?
因为久坐或久站的关条,为了省力,我们会使用腰椎骨头卡骨头的方式承重,会使得我们腰椎前凸,腰部束脊肌持续处在缩短位置,将骶骨卡在向前点头的方向(nutation),同时,臀大肌失能而无法维持骨盆稳定,上述情况下通常会产生两个问题。
两侧:髂骨前转时,通常骶骨会产生向后点头(counternutation)的动作,若是单侧髂骨相对前转,会使单侧骶骨前移且卡向前上倾斜的位置,容易造成骶髂关节上关节面夹挤而产生疼痛。
当骶髂无法执行良好向后点头的动作时,腰部过度前突(kyphosis)且腰部束脊肌群会过度缩短而紧绷,使得腰椎压力过大。
问题二:单脚站站不稳?
承重时,骶骨与髂骨会彼此产生反向的动作来维持关节间稳定,当单脚站站不稳时,就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臀中肌无力,单脚站时无法拉住骨盆产生同侧骨盆向外偏移而对侧骨盆向下掉的情况
承重时,髋关节内压力会使髂骨向后转,而骶骨向前点头来维持骨盆的稳定,当骶髂关节失能时,髂骨与骶骨无法产生相对作动而达到稳定时,就会站不稳。
问题三:坐的时候觉得重量多压在一侧甚至坐不久?
坐姿下大部分人都处于骨盆前转、腰椎前突的姿势,此时的骨盆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单侧骨盆前转下,会使得臀大肌被拉长,长时间下来臀大肌被抑制就容易萎缩变薄,再加上骨盆前转使得坐骨一同向后上转,接触椅面处就会是坐骨相对尖锐处,不积坐不久,甚至不敢放重量到该侧。
腰方肌过短:翘脚时身体会偏向承重侧,此时身体为了将重心拉回中线,会往翘脚侧做侧弯的动作,来达到平衡,久而久之翘脚侧的腰方肌就会过短,没翘脚时就会觉得有一边骨盆被提起而只压在某边。
翘脚的动作会使得髂骨被置于前侧打开的位置,导致后侧骶髂关节受压且关节空间变小,时间一久会导致单侧骶髂关节动性不良,坐姿或站姿时无法产生正常的活动
问题四:站的时候觉得有一脚踩不着地?
撇除掉两侧股骨及胫骨结构.上长短不一的问题以外,大多数长短脚会和髋关节及骶髂关节有关,一般来说髂骨较前转的那侧通常脚会比较长,导致该侧脚或是对侧脚出现代偿的姿势,同时也不敢将重量放到患侧脚,因此会有一脚踩不着的的感觉。
问题五:走路时觉得臀部左右摇晃?
骨盆过度前转时,股骨同时内转,使得臀大肌与臀中肌被拉长而收缩不良,导致无法承受重量,使得骨盆向外向前位移,使得骶髂向前上方陷入并与髂骨挤压,使得骶髂关节失能。
当有这些问题,可以用新医正骨的方法进行治疗。
新医正骨疗法是冯天有教授运用现代医学技术结合传统中医正骨技术,由周总理亲自命名的治疗方法。
新医正骨泰斗——仲崇斌教授作为创始人之一,担任全国学习班教员,在当时被誉为“寰枢大王”。其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显著。
新医正骨与一些正骨、整脊专家不同,其正骨手法没有哗众取宠的命名,稳、准、轻、快,简而易学、安全可靠是其精髓。其治疗各型颈椎、胸椎、腰骶椎疾病以及各类关节疾病,诊断定位精准、治疗高效彻底,尤其擅长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新医正骨一次正骨颈椎病效果↓↓学专业正骨到山东良医
山东省中医专家联合教学国家认证师资团队任教理论结合实践全面教学推拿正骨整脊颁发全国通用证书*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