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必看腰方肌功能解剖及与下背痛关系
TUhjnbcbe - 2021/4/8 19:26:00
腰方肌的功能解剖

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呈长方形,在功能解剖上被视为腹肌后群,位于腰大肌外侧,它向下连结髂腰韧带(起自L5横突横向分散到髂嵴后上部,髂腰韧带起源于20岁前的不成熟的腰方肌肌纤维,仅存在于具有直立姿势的动物中)、髂嵴后份,向上止于第12肋内侧半和L1-L4横突末端。支配腰方肌的神经是从腰丛分出的L1-L4的脊神经支配。

图1腰方肌的位置

图2腰方肌前面观

图3腰方肌后面观

图4示腰方肌与髂腰韧带(白色)的关系

腰方肌的作用

1.下降第12肋。

2.双侧收缩:

(1)伸直腰部(力线通过L3冠状轴后3.5cm处);

(2)垂直稳定腰椎,包括腰骶关节。

3.单侧收缩时:腰方肌有很有效的力矩可侧弯腰椎区域。

4.腰方肌进行躯干自转的潜力却很小。

5.脊髓损伤患者(L1或以下者)走路时,会用这条肌肉来协助走路,因此腰方肌也常被称为「提髋肌」。他们会将骨盆的单侧提高以使整只下肢可以离开地面来进行下肢的向前摆动。

6.腰大肌和腰方肌都垂直于腰椎椎体的两侧。这些肌肉进行强力的双侧收缩时,能够提供绝佳的垂直稳定性以稳定整个腰椎和L5-S1关节。因此腰方肌损伤或无力等原因会导致腰椎不稳定而产生下背痛。

图5腰方肌的功能

图6L3水平断层模式图(横突两侧为腰方肌,腰方肌前为腰大肌,棘突两侧为多裂肌,多裂肌再往两侧为竖脊肌)

下背痛的定义

下背痛(lowbackpain;LBP)泛指肋骨以下臀部褶(glutealfold)位置的痛、酸或不舒服,从骨骼结构看包括腰椎与骨盆。下背痛是高盛行率高发率的一种症状,有70%的人在其一生中可能发生严重的下背痛。8至9成的病人会在6周内症状缓解,但也容易反复复发,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定义为慢性下背痛(chroniclowbackpain;CLBP)。

腰方肌的损伤

脊柱侧弯或腰椎前凸过多

脊柱侧弯的病人一般都有一侧腰方肌会较短,原因是脊柱侧弯的人总喜欢向一侧歪着,歪的时间久了,腰方肌就自然而然的过久收缩而变短了;腰椎前凸变大,无论是腰大肌、竖脊肌还是腰方肌都是变紧张的。

急性腰扭伤

日常生活中很多病人都发生过急性腰扭伤,腰扭伤是个很复杂的机制,我们治疗这类病人时,一般会根据病人的姿势会判断病人的受损肌肉,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很多时候效果都是立竿见影。当肌肉被拉伤后,立即会发生保护性挛缩,这时患者的姿势就表现出与正常人不同的地方了,有的病人见医生时是仰着身子,有时是弯着腰的,也有人有些侧着的,姿势不同,损伤的部位就不一样,而腰方肌损伤一般发生在患者刷牙或在做腰的左右动作时发生腰的急性扭伤,这时患者可能会表现身子稍微侧着,并且可能会伴随着呼气时的疼痛。

走路呈Trdenlenburg步态

骨盆的稳定在我们的行走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众所周知的是臀中肌是我们的骨盆稳定肌,其实对侧的腰方肌是和该侧的臀中肌起到一起维持骨盆稳定的作用。而很多人由于长时间座位或者很少做外展动作,我们的稳定肌臀中肌肌力就会减弱,导致对侧腰方肌过度收缩从而出现损伤。

发生急性坐骨神经痛症状

腰方肌发生急性损伤时有的会发生痉挛,提高该侧的骨盆高度,会使闭孔内穿出的坐骨神经发生卡压,从而发生急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该症状也不一定是由急性椎间盘突出所引起。

图7臀中肌无力步态(Trendelenburggait特伦佰氏步态):臀中肌起到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腰方肌亦是)。患腿支持时,头、躯干向患侧侧弯,将身体重心移向支撑面的中点,步行时身体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

腰方肌的检查

患者直立,双足分开与肩同宽,手臂放在两侧。治疗师站在患者背后,将双手放在患者臀部两侧,稳定骨盆,使其不会旋转和倾斜。

这时嘱患者将手沿腿的外侧自由下滑,不能旋转躯干。

观察患者双手能沿腿的外侧下滑至相同的位置,即膝关节水平。

腰方肌的扳机点

下背痛时,按压肋弓以下臀横纹以上的背部区域常有压痛反应,并可引起扳机点(骨骼肌或肌筋膜高张力束内最易受激惹的区域)的牵涉痛以及引起植物神经反应。

患者健侧卧位,用折叠的毛巾垫于腰下,使脊柱侧弯,令患侧的腰方肌突出。手臂上举外展,上侧下肢伸直,下侧下肢略屈曲,以达到理想的侧弯状态。浅层扳机点位于第十二肋下或髂肌上方;深层扳机点位于髂肌上方与第四和第五腰椎横突间或肌肉内侧区第三腰椎横突的顶点。

治疗举例:

1.等长收缩—放松锻炼:

患者侧卧,上位腿伸直,下位腿屈曲。嘱患者抬髋以抵抗住其腿的牵拉。即让其用髂嵴的肌肉抵抗住牵拉,向肩的方向收紧髋关节。

动作:治疗师握住患者的踝关节上方,并使其外展约20度。嘱患者抵抗住该动作,并告之“不要移动”,持续约5s钟。确保患者的身体保持中立,不向前或向后旋转。患者坚持5s后,将其放松。放松时,拉腿并牵张腰方肌。然后重复此收缩—放松—拉长多次。

2.巴氏球应用

俯卧抬腿:俯卧,腹部置于球顶端,双手向前扶地,双腿向后伸直,脚趾接触地面。呼气,绷直右腿使脚尖保持向后,缓慢抬离地面;吸气,将右腿缓慢放回原位,接着换左腿做上述动作。如此重复五次。

侧向伸展:端坐在健身球顶端,双臂向两侧伸展,双手手掌向前,贴在球的后部。吸气,将右臂缓慢抬起举过头顶;呼气,将右臂向左侧压下,右臀略微抬起,重复做五个呼吸周期,然后恢复端坐姿势。换左臂做上述动作。

解剖

膝关节基础解剖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且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髌骨之间关节面;膝关节能活动自如又不会发生脱位,主要是因为前、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及附着于关节附近的肌腱提供了重要的稳定作用。此外,位于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半月板,它们亦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另外,关节前后肌肉群的拉动,膝关节可以完成弯曲、伸直及小腿的内旋、外旋等动作。

一、骨性结构:

股骨:为长骨,构成大腿的骨架。它是人体最长的骨,包含一体两端,近端的股骨头参于构成髋关节;远端和髌骨、胫骨一起构成了膝关节。股骨远端为许多小腿肌肉的附着点。

髌骨前面观

髌骨:一短的、盘状扁平骨,位于膝关节前部。髌骨凸出的前面受充满液体的囊即黏液囊保护。另有一相似的黏液囊位于髌骨和腓骨之间。髌骨后面轻度凸出,有两个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髌骨为大腿、小腿多块肌肉的附着点,股四头肌肌腱附着于髌骨上部,延长形成髌韧带,附着于胫骨粗隆。

胫骨:一长而粗的骨,与腓骨一起构成小腿的支架骨,包含一体和两端。近端较大,参与形成膝关节,远端较小,与腓骨和跗骨一起构成踝关节。

X线片显示的膝关节:

膝内翻或外翻测量及判断:

膝外翻角:

股骨长轴与胫骨长轴在膝关节处相交形成的外夹角(股胫角),正常约为度,其补角为膝外翻角,男性约12度,女性约16度。

二、韧带:

伸位前面与侧面观

髌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前方,为股四头肌腱延续部分。起于髌骨、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从前方加固和限制膝关节过度屈。

膝横韧带:连接内、外侧半月板前角的结构。

十字交叉韧带:非常坚固,位于关节中央的稍后方。因为是交叉的,故它们外形呈“十字形”:前方和后方指向凸面的胫骨接头。滑液的膜几乎包围了韧带的全部,只有髁间部分没有滑液覆盖。

前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于胫骨髁间区的前部相连,部分和外侧半月板的角相伴行,向后外方上行,至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的后部。平均长度38mm,厚度11mm,由2-3个功能束组成,根据它们在胫骨上的附着分别被称为:前内侧、中间、后外侧束。

功能:防止胫骨过度前移,限制膝关节过伸。

后交叉韧带:较前交叉韧带厚且坚固,平均长度38mm,厚度13mm,起自胫骨髁间窝后部,纤维向前上内行,止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后部。由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组成,前外侧束较大,在膝关节屈曲时绷紧,而后内侧束较细,在伸直时绷紧。

功能:防止胫骨向后移位。

胫侧副韧带:由深、浅两层组成,浅层是通常所称的内侧副韧带,由平行的和斜行的纤维组成,起自股骨内侧收肌结节之下,止于胫骨的内侧;深层为浅层下方的关节囊增厚所致。

功能:防止膝关节外翻。

腓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外上踝的上方,止于腓骨头下方,呈一圆索状结构,长约5-7cm。在经过关节间隙时有腘肌腱将其与外侧半月板隔开。

功能:防止膝关节内翻,并与膝后外侧结构一起防止膝关节的内翻和外旋。

三、半月板:

月板为两个半月形的纤维软骨盘,介于股骨和胫骨之间,实际上仅表层覆以纤维软骨,其内部混有大量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所以为膝关节的缓冲装置,并弥补膝关节面的不相适应。因表面有滑液,亦能起到润滑作用。

每个半月板断面呈三角形,有3个面:边缘面如圆柱状,肥厚而突隆,与关节囊纤维膜深面相贴,滑膜附于其上下缘,并有冠状韧带连于胫骨髁边缘;上面光滑凹陷,可加深胫骨平台深度,与股骨髁相接;下面平坦光滑,栖于胫骨平台上。半月板内缘锐薄而凹入。每一半月板约覆盖胫骨平台的2/3区。

四:膝关节周围的滑液囊:

膝关节承负重荷,运动量大,肌肉和肌腱布满四周,因此,滑膜囊较多。滑膜囊的存在对肌腱运动起缓冲作用,与关节腔相通的滑膜囊同时可扩大滑膜分泌和散热的面积,但滑膜囊也常为病变发生的部位。

五.膝关节周围产生运动的主要肌肉

屈曲:主要是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辅助的有股薄肌,缝匠肌和腘肌。

伸直: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辅助。

小腿屈曲时的内旋:腘肌,半膜肌和半腱肌,股薄肌和缝匠肌起辅助作用。

小腿屈曲时的外旋:股二头肌。

(一)屈肌

股二头肌:

附着点:走行于大腿后部外侧浅层的厚实肌肉,近端有2个连接头:一个是长头,通过一个和半腱肌共享的肌腱,从坐骨结节上面的下中压迹和骶结节韧带的下部出现;一个是短头,在大收肌和股外侧肌间从股骨外侧唇出现。远侧端,股二头肌附着于腓骨头,腓侧副韧带附着点的外侧。两附着点之间被滑液囊分隔。股二头肌同时也附着于胫骨外侧踝,靠近腓骨头和胫骨斜嵴的下方。

运动:

1.膝关节:屈曲膝关节,半屈膝时可使小腿外旋;当旋转运动时固定膝部。

2.髋关节:使髋关节伸直,尤其在膝关节伸直的状态。

3.骨盆:在矢状面参与固定骨盆;使骨盆后倾。

神经支配:坐骨神经(第5腰神经,第1、第2骶神经)。

半腱肌、半膜肌:

附着点:

1.近侧端:通过与股二头肌长头和半膜肌的共同肌腱,附着于坐骨结节的后面。

2.远侧端:附着于胫骨内侧面的上部,缝匠肌的后方和股薄肌的下方。

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跟并延续为腘斜韧带附着于关节囊

运动:

对膝关节:

1.屈曲膝关节。

2.半腱肌和半膜肌(作用较弱)可使膝关节旋内。

3.腘绳肌共同作用,可以在膝关节旋转运动时稳定关节。

对髋关节:伸直髋关节,尤其是当膝关节伸直时。

对骨盆:1.在矢状面固定骨盆。2.使骨盆后倾。

神经支配

半、膜腱肌:坐骨神经(第5腰神经、第1、第2骶神经)。

(二)伸肌

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它有4个头,分为四部分。分别称为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及股内侧肌。由股神经支配。

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和髋臼上缘,止于经髌韧带到髌骨底和胫骨粗隆。

功能:伸膝关节,屈髋。

股外侧肌:起自大转子和股骨粗线外侧唇,止于经髌韧带到髌骨底和胫骨粗隆。

功能:伸膝关节

股中间肌:起自股骨干前面和外侧面,止于经髌韧带到髌骨底和胫骨粗隆。

功能:伸膝关节。

股内侧肌:起于转子间线、股骨粗线内侧唇,止于经髌韧带到髌骨底和胫骨粗隆。

功能:伸膝关节。

附表:(图片可点击放大看)

责编:杨寿武(

1
查看完整版本: 必看腰方肌功能解剖及与下背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