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冠大考治国理政能力的出色答卷
TUhjnbcbe - 2024/5/14 17:31:00

来源:经济日报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的中国与世界,会看到——

人类奋力前行的脚步,被一种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新型冠状病毒骤然按下了“暂停键”。然而,在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后,中国攀过了疫情防控最险最难的那段悬崖峭壁,生产生活重新开始,国家发展重入正轨;世界在与中国的守望相助中深化着命运共同体共识,也终将战胜疫情这个威胁全人类健康安危的“魔鬼”。

对中国而言,这段难忘的历程,有太多的关键词浮现:“负重前行”“众志成城”“命运与共”“共克时艰”“慎终如始”“善思善行”……也有太多种情绪奔涌:忧心、焦虑、悲伤、愤怒、慌乱、感动、欣慰、淡定、释然……

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整个社会转换了节奏。但是,过去的日日夜夜也在深刻地揭示:这同样是一次国家成长的特殊大考,是一次民族生命力的强烈迸发。

风雨中走过,风暴中挺立。大考之下,中国创造了成绩,也进一步明晰了该坚持什么、完善什么、建立什么。

一、对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次大考

大国有大国的风采。评定一个国家的能力,既要看“风和日丽时”,又要看“狂风骤雨天”;既要看一马平川时的凯歌行进,又要看跋山涉水时的精神状态。面对这场疫情大考,迅速出击、蹄疾步稳的中国,顽强勇毅、逆境奋进的中国,担当有为、行胜于言的中国,让世界惊叹;举全国之力的疾驰支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协作,强大的“国家能力”,让中华民族打赢战“疫”的信心更加坚定、团结更加紧密。

大党有大党的样子。“国家能力”的背后,是一个强大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这种能力,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西里尔·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视为“现代化的核心问题”。美国历史学家胡克也曾说过,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

当疫情汹汹来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明确要求——

第一,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第二,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

第三,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依法防控、守土有责。

第四,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

回头再看,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这场战“疫”中,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无疑为中国赢得胜利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明确要求贯穿始终,我们有了行动快、驾驭全局的部署。

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导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全国一盘棋,做好人员物资调配;各级党委政府、各地区各部门守土有责、担责尽责,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连续作战,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明确要求贯穿始终,我们有了力度大、精准有序的行动。

立足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因应施策,抓好重点地区、重点群体疫情防控工作,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把群众发动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构筑起与疫情斗争的人民防线;突出疫情大考中的严格执纪,对敷衍塞责、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等问题坚决从严查处;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有针对性地加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举措……应对之策忙而有序,疫情防控形势得以大逆转。

明确要求贯穿始终,我们有了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主张。

“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将疫情防控的“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活”统筹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台措施与应急预案。

“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是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及时主动与世界分享有关病毒科研成果、相关防控和诊疗方案,向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捐助医疗物资,中国与世界携手抗疫。

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执政能力,这样广袤的国土、14亿人口的国家才能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步调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战“疫”的最终胜利不断挺进。

这样的执政能力,世界并不陌生。因为时间早就多次证明,有了如此执政能力,我们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除顽瘴、化危机。从抗洪抢险、抗击非典,到汶川、玉树、舟曲全力救灾、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一次次穿越风雨的勇气,一次次爬坡过坎的勇毅,来源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更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我们党从来没有停止过自身建设,不断在推进党的建设中淬炼成长。

年10月份,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一项“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纳入“四个伟大”之中,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党的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也昭示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

从“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将决策的出发点立足于人民,都将人民的利益贯彻于务实的举措中。我们党始终葆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一次次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动手术,于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在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把握规律中推动事业发展、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善于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把握规律,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目光聚焦当下,中国战“疫”的进程与结果,让世界再次慨叹中国的“国家能力”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这次大考也提示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补强。

继续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战“疫”实践,为新时代增强民族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生动的教科书和历史启示录。眺望前路,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正在明显地增多。唯有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以底线思维重点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绝不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继续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战“疫”,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的契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增强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终身课题。

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大考

14亿中国人民参与和见证着这段历史性过程,众志成城、不畏牺牲、齐心抗疫,终于控制住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回顾过往数月的抗疫历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疫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大考!

疫情考验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应急机制。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科技,一向有发挥举国体制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都是这种体制下结出的硕果,此次疫情的科研攻关也不例外。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科技、卫健等12个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介绍:“疫情暴发后,科技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投入到抗‘疫’一线,目前已经部署了68个应急项目,安排了科研经费3.2亿元。”

中国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了病毒毒株,及时与全球共享。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国在创纪录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

科研攻关组也不断将阶段性成果推荐给临床救治一线,目前已经有试剂和药物方面11个阶段性科研成果纳入到了《诊疗方案》中。中医药效佳价廉,磷酸氯喹、法匹拉韦老药新用,干细胞治疗、恢复期血浆等临床新技术研发,都在挽救新冠肺炎患者生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疫情考验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实事求是、勇于担责的科学精神。

年12月27日,医院呼吸科医生张继先,在一线诊断中最早判断并坚持上报新冠肺炎疫情,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

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向公众明确:新冠病毒“人传人”,建议老百姓和各级政府迅速转入“戴口罩+隔离”的防疫模式。

1月22日深夜,李兰娟院士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

1月底2月初,核酸检测“假阴性率”较高,湖北大量疑似病人无法及时确诊。2月3日,医院影像科医生张笑春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诊断-nCoV肺炎的主要依据。国家将此建议纳入诊疗方案,在湖北省内增加“临床诊断病例”分类,使大量病人不再受制于当时的核酸检测瓶颈,及时得到确诊。

还是1月底2月初,医院床位严重短缺,大量患者无法收治,居家隔离造成病毒传播。王辰院士赴武汉调研后向中央提出征用大型场馆、医院的建议。武汉从2月3日晚开始陆续修建的16医院成为生命之舟,为大约名新冠患者提供了护理,为实现患者“应收尽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专家学者本着“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铁肩担道义”的研究、判断和建议!

疫情考验了我国的科技基础建设和广泛应用能力。

一批生物技术企业,与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打造克敌制胜的“撒手锏”。

医院的陈薇院士团队,1月26日抵达武汉后,联合地方优势企业,争分夺秒研发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该疫苗3月16日获批展开临床试验,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成为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

一批智能制造企业,迅速完成设备研发改造转产工作,快速提升防疫物资产能。

航空工业集团应用先进数字化技术,研制出全自动口罩生产机。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新建熔喷布生产线,为医用口罩提供核心原材料。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已转产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

一批高科技企业,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疫情防控。

AI诊断技术可以在20秒内对疑似案例CT影像作出判读;5G技术支撑医生远程会诊,缓解医疗资源紧张;AI测温系统部署在超市、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景;时空大数据技术帮助政府科学决策部署、优化资源配置;健康码服务疫情期间的出行、复工……

借助科技创新的东风,我国在疫情阻击战中充满战斗力。但是,目前我们所取得的只是初步胜利,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今天,要想真正扑灭疫情,离不开进一步的科技创新。

这次大考,还远未结束。我们对病毒的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等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需要进一步突破。我们还在一步步修改诊疗方案,还在寻找特效药物和研发疫苗。高端医疗装备“人工肺”ECMO,至今仍不能国产。

这次大考,考出了经验,也考出了教训。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

我们要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

我们要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战胜大灾大疫,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这场抗疫之战,人类必将取得最终胜利,我们也必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三、对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城市治理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中国此次抗疫其实是在两个战场上展开的。一个是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战线;一个是城市社区群防群控。自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就在城市社区摆开了一个阻断病毒传播的战场。浙江等地城市启动一级响应机制之后,城市小区立即实行封闭式管理。武汉等地在2月初也对城市居民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从此,“向社区下沉”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国城乡成千上万的社区,人们向看不见的病毒争分夺秒地发起了阻击战和防控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落实社区各项防控措施,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在总书记号召下,各地党员干部不断下沉社区,与奋战在社区基层的党员干部共同筑起第一道防线。一方面加强社区人员进出管理,另一方面努力保障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基本运转,成功地切断了疫情传播链条,为夺取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社区治理到城市管理,再到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我们的社会治理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指出了几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要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要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次疫情防控凸显了城乡社区的重要作用,也暴露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不足。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补齐社会治理短板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论述为我国城市治理提出了全新课题。“全周期管理”理念要求把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各环节运转当成完整链条,从全周期角度总体设计,从而形成系统、协调、完备的治理体系。

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规模超大的社会,城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个时代课题。完成好这个课题,就必须实现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智能化。

这些年来,各地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来实现人口众多的超大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在这次疫情防控战中,我们看到,凡是智慧城市建设搞得好的地方,都充分运用了科技的力量。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杭州,考察了“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他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从中可见,提高城市社会治理,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要把科技投入和科技硬件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抓紧抓好,进而推动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有机统一。

在这场“大考”中,我们依靠过去厚实的社会治理成果取得了该有的成绩。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短板和不足。只要我们能找准短板、补齐短板,大考之后,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必将有一个新的提高。

四、对民族精神力量的一次大考

“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中的这句话,用来描述历史也是合适的:历史的进程,有教化功能;历史的遗存,最重要的是精神。中华民族是饱经磨难的民族,历史长河里无数次的灾难打击,都未能折服这个民族,而是锻炼了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愈加自强不息,数千年绵延不绝。

新冠肺炎疫情,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让民族精神再一次充分展现与升华。

在疫情防控最为吃劲的时刻,医务人员将“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回”的决绝藏在心底,以生命赴使命,像勇士一样发起冲锋。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平凡的普通人,在生死关头用奉献甚至牺牲成就了白衣天使之名。从拖着打了一块钢板、三颗钢钉的右腿冲在最前的社区书记,到坚持送货、每天完成上百个订单的快递小哥,再到把自家酒店房间拿出来、免费让医务人员住的酒店老板;从坚持不发国难财的口罩生产商,到千里逆医院的农民工,再到宁赔钱也不加价的果蔬摊主,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让人们经受磨难,却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担当,激发全社会的信心向上生长、力量向心凝聚,民族的脊梁愈发坚挺。

打赢疫情阻击战,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机场“会师”、隔空“加油”的场景刷屏,泪目里积蓄起信心与力量。五湖四海,千里驰援,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多支医疗队、超过4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19个省市对口驰援湖北除武汉以外的16个地市,广西的果蔬、内蒙古的牛羊肉、青海的牦牛肉干等民族地区特色农畜产品一批又一批运抵湖北。网络上,“郑州烩面给武汉热干面加油”“北京烤鸭给武汉鸭脖鼓劲”“上海生煎包给武汉汤包打气”热潮涌动。现实中,汶川地震伤者曾在武汉接受免费治疗,汶川同胞知恩图报驾车疾驰武汉送去蔬菜。从线上的精神声援到线下的物资支援,同舟共济的同胞之情,在民族的血脉中奔涌。

国家有难正此时,我辈儿女当自强。无论是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务工作者,还是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抑或是不惧风雨、坚守一线的千千万万基层干部,还有捐款捐物、以善举为抗疫传递暖暖爱心的海外华人和留学生……面对凶险疫情,数千年来沉淀下的家国情怀基因代码被满血激活,她犹如一条柔韧的纽带,将心与国联结。她似春风化雨,滋润孕育了这样一种觉悟:没有国也就没有家,为了大家可以舍弃小家,为了大我可以牺牲小我。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所以眼中常含泪水;因为钟情于这个国度,所以甘愿肩负重任。

这场战“疫”没有后方,所有人都在前线;这场战争没有观众,所有人都是战士。14亿人的战场上,我们无论来自何地、无论身处何方,既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戴上口罩,宅家禁足,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每个人都对抗击疫情负有责任,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正是这种每个人都对共同体拥有的责任感保护了这个民族,也保护了自己。面对疫情考验,“人人相善其群”所涵养的公共意识迅速壮大。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域之外,敬畏公共空间。当我们全力以赴孜孜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悄然绽放的共同体意识,重塑着一个文明古国的时代尊严。

这场战“疫”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谱。新冠肺炎,医学界见所未见,毒性烈、传播快,隐蔽诡异,靠科学才能揭开它的面纱。尊重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用专业力量才能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培育科学精神的厚土夯实了根基;疫情防控就是普法的阵地,出行要知法,报告要问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共识下集结起全社会力量,对法治的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追问疫情,滥食野生动物为“千夫所指”,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灵魂拷问,推动加快补齐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短板,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行进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立人”之要在于精神上的觉悟。弘扬新时代涵养的民族精神,让她开枝散叶,丰盈着我们的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的状态不断生长。让她成为这个时代的价值灯塔,照亮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的崛起之路。

中国战“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球战“疫”仍在继续。中国将一以贯之地以实际行动促进抗疫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为世界携手打赢这场仗贡献力量。

中国战“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思考与自省从未停止。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历史长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年,这场战“疫”再次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片坦途。

我们会将这场战“疫”的反思与收获转化为更大的发展勇气与前进动力,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图景,告慰那些曾经闪亮又已然消逝的灵魂。

“雨后地更坚”。我们会以这场战“疫”的特殊积淀和精神力量,在艰苦考验中慨然前行,赢下一个又一个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面对未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钟经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冠大考治国理政能力的出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