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面对复杂疫情,一起看中国科技的高分答卷
TUhjnbcbe - 2024/3/31 13:36:00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372.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技日报,作者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科技日报记者操秀英刘垠

从寒冬到暖春,年的开端,成为14亿中国人一段特别的经历。

十几例、几百例、成千例、上万例……

武汉、广州、上海、北京……

一种陌生的冠状病毒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传播。

从武汉封城、多地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多省市大批医护人员赶赴武汉、综合医疗手段救治危重症患者、医院,到第一例危重症患者出院、第一个新增疑似病例为0的省份出现、多省市解除一级响应、援助医疗队分批撤离湖北、离鄂通道重启、武汉解封……终于,在与新冠病毒戮战两个多月后,中国境内好消息不断传来,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

科研攻关功不可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到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再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科技界迎难而上,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与全球共享;面向全国揭榜,分阶段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在较短时间内构建多个动物模型,为药物、疫苗研发提供重要支撑;迅速筛选出磷酸氯喹、恢复期血浆等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重组新冠疫苗已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从“钟南山还没让出门”到“李兰娟脸上最美的口罩痕”,再到“张伯礼做完胆囊手术三天重回一线”,这些院士和战士被尊崇和铭记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用夜以继日的努力赢得的公众的信任和安心。

图片来源:中新网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吹起集结号和冲锋号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猝不及防。

在这场极其复杂的疫情前,我们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这个武器,如何最快速地打造出来?

中国给出的答案是科技。

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及早研判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加强溯源和病原学检测分析,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总书记再次强调,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加快疫苗和药品研发的进度,推进数据和病例资料共享,鼓励科学家多拿出专业意见和建议;

……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再次强调,“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并明确科研和物资生产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两条战线之一。

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正是总书记在这次考察时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座谈时的讲话。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这是历史经验之谈。从西汉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提出的“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到明代中期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再到研制出灭活天花病毒的疫苗,总书记说,随着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霍乱、鼠疫、流感等这些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传染病逐渐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在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中,科学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最新斗争中,科技再次被寄予厚望。

疫情是命令,总书记的指示是战鼓。国有需,民之急,科技界责无旁贷。

最高级别的科研攻关冲锋号和集结号迅速吹响。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筹下,刘鹤副总理靠前指挥,按照“战时管理”,设立专班,挂图作战,责任到人,争分夺秒。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组长、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亲自带队赴中科院调研科研攻关应急项目和整体进展,就应急药物研发、快速检测产品研发、疫苗及抗体研发、病毒溯源、应对疫情国际科技合作等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围绕一线疫情防控紧迫需求部署科技攻关重点突破方向。

1月21日下午,科技部组织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张伯礼院士、陈薇院士、王福生院士等传染病、中医药、药物研发领域专家出席会议,并对第一批应急项目进行咨询论证。

会议宣布,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

次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首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紧急启动。几乎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每个项目支持万元。

自此,围绕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5大主攻方向,科技部会同卫健委、药监局等13个部门组建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了药物、疫苗、检测、溯源、中医药等10个工作专班挂图作战,安排科研经费3.2亿元,先后部署68个应急项目,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投入抗疫一线。

科研攻关的全力以赴,离不开前后方的携手攻坚、协同联动。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设立10个工作专班,为每个项目配备项目专员,及时跟踪了解、协调解决科研攻关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科技、卫生、药监等部门无缝衔接,在推进血浆采集、试剂审批、病毒毒株共享利用等方面联动工作,确保应急攻关顺利实施。

科研攻关的全力以赴,离不开一大批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的身先士卒。早在1月18日,一张钟南山坐高铁的照片“刷屏”网络:在奔赴武汉的高铁餐车一角,他满脸倦容,眉头紧锁,闭目养神,身前是一摞刚刚翻看的文件。这次小憩,是他连续4天96小时奔走北京、广州、武汉的一瞬间。

钟南山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苏越明摄)

此后近3个月时间里,这位80多岁的老人陪伴着人们度过最难的时刻。每到疫情关键时刻,钟南山科学理性的分析总能让人安心。他的专业和担当让无数人动容。

在钟南山院士等科学家的带领下,科研攻关组紧扣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这一核心目标,科技界坚持科研与临床、防控一线相结合,边研边用边转化,上演与病毒赛跑的“生死时速”,为“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提供科技支撑。截至目前,已有试剂、药物方面11个阶段性科研攻关成果纳入《诊疗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及时回应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多场以科研攻关为主题的发布会,直面关切,答疑解惑。

与病毒赛跑力求“可溯、可诊、可防”

知己知彼是制胜前提。在病毒溯源和解析病毒方面,科研人员分秒必争。

年12月31日清晨,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实验师张磊被指派完成一项紧急测序任务,测序样本医院。测序样本可能含有未知病原,但她来不及多想,迅速投入序列测定工作中。不知不觉,电脑右下方的“”跳动为“”,她仍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鉴定结果早出来一小时,我们对未知病原的控制就早一小时。”等到手头工作告一段落,天色已经发白。终于,武汉病毒所在年1月2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相较于年非典时期科学家用了5个多月时间才最终确定导致SARS的冠状病毒,此次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发布共享的速度,让世界瞩目。

在北京,病毒溯源团队也马不停蹄进行攻关。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参与了由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牵头的病毒溯源攻关项目。专项启动至今,该中心科研人员连轴转。“有几个人大年三十晚上也坚守在实验室,大家都想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发现更多可能。”该中心主任童贻刚说。

在寻找病毒源头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行序列比对,搜索数据库寻找同源性。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从海量信息中找线索,繁重且具有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学家在寻找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上做了大量工作。蝙蝠、果子狸、蛇、穿山甲都被认为是可能的源头或是中间宿主。

相关科研团队表示,下一步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提高精准度和筛查效率。

在可诊方面,疫情暴发之初,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研发”科研攻关应急项目支持下,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和质控参考品研发,并成功研发PCR荧光探针法、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两种核酸检测试剂盒,对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缩短检测用时,提升便捷程度,推动诊断前移下移,科研攻关组于2月8日再次启动应急项目,以全国揭榜招标方式,加快推动核酸快检、抗原快检和抗体快检3类产品的研发。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的突破,为实现疑似患者的快速诊断和密切接触人群的现场筛查提供了保障。

关于病毒传播途径,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研究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证实,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仍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方式。对于公众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对复杂疫情,一起看中国科技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