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血脂症可根据其病因进行细分,西药治疗高
TUhjnbcbe - 2023/11/15 21:10:00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导语:高血脂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年,美国科学家唐纳德·弗雷德里克森通过血浆脂蛋白电泳的方法将原发性高血脂症分为5种类型,即I、II、III、IV、V型。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临床检验表现型为基础,将II型高血脂症又分为IIa、IIb型,所以目前为止共有6种分型,分别为I、IIa、IIb、III、IV、V型。

01高血脂症的分类有很多,可分为以下6种病症,部分病种发病率较低

1、I型高血脂症

I型高血脂症又称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致病原因主要是脂蛋白脂肪酶和ApoC的遗传缺陷,而ApoCII是脂蛋白脂肪酶激活的必要条件,它可以与脂蛋白脂肪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脂蛋白脂肪酶活化并水解乳糜微粒或VLDL-C中的甘油三酯。

所以当ApoCII缺乏时,体内脂蛋白脂肪酶就不能激活,乳糜微粒和VLDL-C中的甘油三酯不能被水解,从而造成乳糜微粒和VLDL-C在血浆中堆积,患者的新鲜血清呈浑浊乳白色,大部分患者伴有急性胰腺炎和肝脾肿大等并发症。此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低,小于1%,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在10岁前发病。

2、IIa型高血脂症

IIa型高血脂症又称家族性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原因是LDLR遗传缺陷,使得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不能被代谢,所以患者血清LDL-C和总胆固醇明显升高,血清脂蛋白电泳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增加,此类病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极高,纯合子突变患者寿命较短,一般在20岁之前即死于动脉粥样硬化。除了动脉粥样硬化之外,此类病人还好发因脂质异常沉积引起的皮肤*色瘤。

3、Ⅱb型高血脂症

Ⅱb型高血脂症又称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液外观有轻微浑浊,检查结果显示除LDL-C和总胆固醇升高以外,甘油三酯和VLDL-C水平也升高,血浆电泳图谱中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都会增加,此类病人除了易发*色瘤和动脉粥样硬化之外,还容易合并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慢性肾病综合征。

研究表明,Ⅱb型高血脂症患者肝脏ApoB合成速度大幅增加,而ApoB是介导VLDL-C组装和分泌的关键载脂蛋白,所以VLDL-C的组装速度和分泌量也会增加,相反的是VLDL-C和LDL-C地清除率会降低,所以导致VLDL-C和LDL-C在血浆中的堆积。

4、Ⅲ型高血脂症

Ⅲ型属于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致病原因是ApoE基因发生变异,VLDL在代谢过程中由于和HDL发生交换,得到胆固醇酯,所以密度也会逐渐增加,变成中间密度脂蛋白,而中间密度脂蛋白可以被肝脏ApoE受体识别并清除。

Ⅲ型高血脂症患者ApoE基因异常,使得中间密度脂蛋白不能被肝细胞膜表面的ApoE受体识别并结合,所以代谢受阻,血浆中间密度脂蛋白升高。临床症状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周血管病和*色瘤等。

5、IV型高血脂症

IV型又称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且好发于年轻人,其特点是血浆甘油三酯升高,HDL-C降低,但LDL-C正常。Ⅳ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也增加,但较Ⅱ型、Ⅲ型轻,此种类型在高血脂症人群中占比较大,约为45%。

6、V型高血脂症

V型属于高乳糜微粒与高甘油三酯混合型的高血脂症,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远远超出正常值,I、III型病人出现的症状在V型中均可发生,该类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治疗难度大。

02药物治疗可发挥抗血栓功效,且还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大脑缺血缺氧

1、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

HDL可以在血液中识别并摄取游离形式的胆固醇,这些游离胆固醇进一步被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酯化为胆固醇酯,HDL-C在代谢的过程中可以与LDL以及VLDL发生脂质交换,将自身的胆固醇酯转移至LDL和VLDL,然后从VLDL中获得甘油三酯,这个交换过程就是通过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来实现的。

我们已知HDL-C在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但是HDL-C失去胆固醇酯之后组分就会发生变化,密度会降低,使得血浆中HDL-C水平减少,而VLDL获得胆固醇酯之后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所以通过抑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就能够减少脂质在HDL、LDL以及VLDL之间的交换,使HDL-C水平增加,VLDL-C水平减少。抑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的药物包括单抗类,反义核苷酸类以及疫苗类,但是这些药物大部分还在动物实验阶段,尚未应用到临床。

2、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

在胆固醇生物合成的第三阶段,首先二甲烯丙基焦磷酸和其异构体异戊二烯焦磷酸经过缩合生成法尼基焦磷酸,随后在角鲨烯合成酶的作用下,两分子的法尼基焦磷酸缩合成一分子的鲨烯。

最终,鲨烯在一系列加氧和环化酶的催化下生成胆固醇,角鲨烯合成酶是此阶段中一个重要的限速酶,因此,抑制角鲨烯合成酶的活性就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内源合成,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的水平,此外,还有体外实验表明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来降低细胞中甘油三酯的水平。

3、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

以伊泽替米为代表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它可以阻断体尼曼一匹克C1型胞内胆固醇转运蛋白1,它是一种人甾醇转运蛋白,通过阻断NPC1L1,可以抑制胆固醇在小肠中的吸收,减少外源性胆固醇的组装和分泌,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但不影响血浆中脂溶性维生素的浓度。

4、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剂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主要负责将细胞内游离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它有两种亚型,分别是ACAT1和ACAT2。在小肠中,食物中的胆固醇酯经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被肠粘膜细胞吸收。

在肠上皮细胞中游离胆固醇又经ACAT2催化转化为胆固醇酯,然后将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组装到乳糜微粒中并分泌至血液,随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各个部位。然而在巨噬细胞中,ACAT1又将游离胆固醇转化成胆固醇酯。

胆固醇酯的过度积累会使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沉积在血管内壁会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以抑制ACAT的活性在肠上皮细胞中可以减少乳糜微粒的组装和分泌,降低血液中乳糜微粒的水平,同时在巨噬细胞中可以防止因胆固醇酯的过度积累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

5、PCSK9抑制剂

PCSK9抑制剂是近几年来新兴的高血脂症治疗药物。正常情况下,LDL-C被肝细胞表面的LDLR识别并内化,从而将LDL-C从血浆中清除,而PCSK9与LDLR具有高度亲和力,能与细胞膜表面LDLR结合,随后转移到溶酶体使LDLR进入降解途径,最终导致细胞膜上可循环利用的LDLR数量减少,胆固醇清除率大大降低。

因此抑制PCSK9可以增加细胞膜上LDLR的数量,使血浆中LDL-C水平降低。依洛尤单抗是第一个获得批准的PCSK9单克隆抗体,临床实验表明,依洛尤单抗能够快速抑制PCSK9和LDL-C的水平,且具有高度安全性。

此外其他研究结果表明依洛尤单抗可通过对HDL、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1的协同刺激作用,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从而可能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此类药物由于临床研究还不够完善,并且价格昂贵,所以还未得到广泛使用。

结语: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脂症的患病率急剧增加。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统称为“三高”,严重危害国人的健康。西药治疗高血脂症虽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例如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R的活性发挥其降血脂的作用,因而被广泛用于高血脂症的治疗。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血脂症可根据其病因进行细分,西药治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