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乱出天际的日本化学元素命名初中学习大师
TUhjnbcbe - 2023/10/6 18:44:00
北京看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日本的化学术语,你有了解吗?你如果有一定的日语基础,一定能脱口而出“酸素”“水素”。

酸素,读作SanSo,氧

水素,读作SuiSo,氢

“酸素”是氧元素,“水素”是氢元素。可知日本的化学术语命名比想象得要难太多。日本的化学术语史,基本就是一部完整的对外来概念的翻译史。整个周期表里集结了和语固有词、早期汉语引进词、近代汉语式意译词、近代汉语式音译词,直到最后的片假名纯音译,而且还涉及日本战后的当用汉字改革,实在是一部活的日语近代变迁记录。

首先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金、银、铜、铁、锡、铅。日语对金属(金、银、铜、铁)有一个原生的词“かね”,固有词系统把金、银、铜、铁都叫“かね”。但锡、铅两者各自有本名“すず”和“なまり”。后来汉语词传入后,金、银、铜、铁都改用音读表达,只剩下锡、铅保留训读说法至今。又因为“锡”字不是“当用汉字”,于是现代须表示成片假名“スズ”,“铅”写汉字但训读“なまり”。

金「きん」,金,读作Kin

銀「ぎん」,银,读作Gin

銅「どう」,铜,读作Do-

鉄「てつ」,铁,读作TeCi

スズ「すず」,锡,读作SuZi

鉛「なまり」,铅,读作NaMaLi

接下来是一些古代发现并认识的元素,最主要是金属中的汞、锌和非金属中的硫,碳虽然发现得早,但将它认定为元素应该是很晚的事。汞、锌、硫三者,现代日语中使用的是它们在汉语中的俗名“水銀”“亜鉛”“硫*”。

水銀「すいぎん」,汞,读作SuiGin

亜鉛「あえん」,锌,读作AEn

硫*「いおう」,硫,读作YiO-

近代日本对化学的引进应该早于明治维新,最早大规模翻译引进西方化学概念的是宇田川榕庵写的《舍密开宗》(“舍密”即Chemie)。他从德语(或者荷兰语,两者差不多)翻译了氢、氧、碳、氮等基本元素,并且开发了音读汉字意译的翻译方式。“素”字应该是对应德语词根stoff(对应英语staff,物质)。一个典例就是氮被翻译为“窒素”,这个明显是直译自德语Stickstoff,即使人窒息的物质。

窒素「ちっそ」,氮,读作QiSSo

宇田川榕庵最先翻译的应该是氢、氧、碳、氮四者,并引入了“素”字,不过当时日本并没有进入明治维新,兰学家的眼光应该更偏博物学,宇田川对元素的认识估计跟地质学矿物鉴别有很大关系,所以那个时候他对于新的金属单质,尤其是钠、钾、镁、钙这些活泼金属应该没有太多认识,最后造成了一个现象——非金属几乎都是汉字,而且推广了“素”字,但金属元素除了“白金”,无一起汉名的例子。非金属里面,有一些参考了古代中国的认识,比如砷-砒素(来自砒霜)、磷-燐(来自中国的“*火”,声旁“粦”就是行走的火焰),有一些是意译,如溴-臭素,剩下的都是音译汉名,包括硅-珪素、氟-弗素、硼-硼素、碘-沃素。而金属元素,不确定是当时完全没有译还是译名没有流传,现代只能使用片假名纯音译。

白金「はっきん」,铂,读作HaKKin

砒素「ひそ」,砷,读作HiSo

燐「りん」,磷,读作Lin

臭素「しゅうそ」,溴,读作XiuSo

珪素「けいそ」,硅,读作KeiSo

弗素「ふっそ」,氟,读作FuSSo

硼素「ほうそ」,硼,读作Ho-So

沃素「ようそ」,碘,读作Yo-So

但有一个奇怪的翻译:氯翻译为“塩素”,这个元素的西洋名称应该很早就达成了共识,统一来自chlor这个词根,本意指绿色。但日本可能是照搬了德文原作的观点,译成“盐”。西方其实有一个明确表示“盐”的词根“halo”,这个词可能到19世纪中期才用来统一表示氟、氯、溴、碘一族,于是现在日本只能靠片假名的“ハロゲン”表示卤素的概念。这个“塩”字在日本的化学术语里极其混乱,它既是中文中酸碱中和产生的“盐”,又可以作中文中跟酸相对的“碱”(写成“塩基”),又指代氯这种单一元素,于是出现“酸塩基滴定”、“塩化物”、“硫酸塩”这种用同一个字却完全不是一码事的结果。等到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发展起来,“塩”字的副作用越来越大,生物化学里面的ATCG仍叫“塩基”,而有机物的氯取代基为了不跟“塩基”混淆,只能叫作“クロロ基”。

塩素「えんそ」,氯,读作EnSo

ハロゲン「はろげん」,卤族元素,读作HaLoGen

塩基「えんき」,碱或ATCG,读作EnKi

硫酸塩「りゅうさんえん」,硫酸盐,读作LiuSanEn

クロロ基「くろろき」,氯取代基,读作KuLoLoKi

顺便说一下无机物的命名,基本化合物同中文一样是AxBy=yB化xA,但B若带“素”字则去掉,如二氧化碳(CO2)读作“二酸化炭素”,“硫*”也只说“硫”,如H2S-硫化水素。但像NaH这种比较反常的,必须保留“素”字防止与“水”混淆,即“水素化ナトリウム”。

二酸化炭素「にさんかたんそ」,二氧化碳

硫化水素「りゅうかすいそ」,硫化氢

水素化ナトリウム,氢化钠

含氧酸——硫酸、硝酸、碳酸、磷酸,同中文一样,但HClOx系列只能叫“塩素酸”,防止和HCl混淆。写成片假名的,“酸”字前面只音译到英语“ate”“ite”“ide”为止,“酸”字后则全部音译,如KMnO4译作“過マンガン酸カリウム”。对应元素非主流价态的“亚”、“次”、“过”等字在日语里也类似。OH化合物叫“水酸化物”,因为氢读“水素”,氧读“酸素”,如NaOH读作“水酸化ナトリウム”。另外酸对应的离子叫“○○酸イオン”,如硫酸イオン=硫酸离子。

硫酸,读作LiuSan,硫酸

硝酸,读作XioSan,硝酸

炭酸,读作TanSan,碳酸

燐酸,读作LinSan,磷酸

塩酸,读作EnSan,盐酸

塩素酸,读作EnSoSan,HClOx

過マンガン酸カリウム,KMnO4

亜,读作A,亚

次,读作Ji,次

過,读作Ka,高、过

水酸化ナトリウム,NaOH

硫酸イオン,硫酸离子

汉字的命名能力基本到此为止,往下的变化就一律投降上音译,但按无机习惯能用汉字的仍写汉字,如硫代硫酸钠。

チオ硫酸ナトリウム,硫代硫酸钠

所以日本近代的那些翻译者们,自己可能都想不到,早期的翻译习惯,竟然影响如此深远。中国的化学用语命名其实也是少数重要人物的工作,最早进行翻译并提出元素命名法则的是晚清时的徐寿,他那个时代的化学体系比宇田川榕庵的时代要成熟多了,后来中文的化学术语经过20世纪30年代另一名翻译先驱郑贞文的修正,确立了如今一字一元素的基本规则,并推广到了有机化学乃至分子生物学等更复杂的领域,焕发出勃勃生机。

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乱出天际的日本化学元素命名初中学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