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菊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常用的大众中财品种,以头状花序入药,药材名为菊花,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中药材品。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食用菊内销和出口的量都不断增大,人工栽培效益还是很不错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食用菊的一些特性以及人工栽培技术。
食用菊的植物特征
食用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30——厘米,茎杆直立,茎部木质化,上部分枝多,茎上有细毛或绒毛;单叶互生,叶上有叶柄,叶形变化丰富,从卵形到广披针形,边缘有缺刻和锯齿;秋冬开花,头状花序大小不一,有许多无柄的小花聚宿而成,一般有——朵小花组成,花序被总苞包围,这些小花就着生在托盘上,外缘小花舌状,是雌性花,中央的盘花管状,是两性花。花朵单生在枝头或叶腋上,花形变化多,颜色丰富;果实为瘦果,果内有1粒没有胚乳的种子,第2年1——2月份成熟。
食用菊花的生长特性
入冬后,地上大部分茎叶枯死,根状茎还会在地下继续发育,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为零下10℃。不同的品种类型,对温度反应也有所不同,开春后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根际的茎节萌发成芽丛,随着茎节的伸长,基部密生许多须根。苗期生长缓慢,苗高10厘米以后生长加快,一般来说,在5——6月份和秋冬11月份到第2年的1月份开花的品种,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茎叶营养生长,每天11小时以上的黑暗、温度达到15℃以上,并且昼夜温差大于10℃时,有利于花芽分化,即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此时植株不再增高和分枝;花芽分化后,5——6月份开花的品种可在日照渐长、温度渐高的条件下开花。而11月到明年1月开花的品种,需要在日照渐短的条件下才能开花。此时如果用长日照处理可以延迟开花。夏菊和早秋菊的花芽分化,与日照的长短没有太大的相关性。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完全分化要10——15天,分化后到开花的时间随品种和温度高低而不同,一般45——60天,花期30天左右。授粉后种子成熟期50——60天,种子寿命短,能在低温下发芽。一般母猪可以活3——4年,随着茎的衰老死亡,根系也会相继死亡。
食用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食用菊的适应性强,喜欢凉爽环境,比较耐寒,生长适宜温度在20℃左右,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茎耐寒,耐低温极限为零下10℃,花期夜间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7℃,开花期可降到14℃左右。食用菊生长需要有充足的阳光,稍微耐遮阴,食用菊属于长夜短日照植物。食用菊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但不适合栽种在贫瘠、低洼和盐碱地块,特别是积水涝洼地不能栽培。在地势高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并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栽培最适宜。食用菊不能进行连作。总的来说,食用菊对寒暑的适应性很强,喜凉,比较耐寒,品种类型不同,对温度反应也有不同。
食用菊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食用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的土田都可以进行栽培,但是以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光照充足,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或者沙壤土种植最好。食用菊栽培时,要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腐熟农家肥——0公斤,或者精制有机肥公斤,磷酸二铵25公斤,化肥和有机肥应混合施用,精制有机肥以沟施肥为主,农家肥以撒施为主。土壤深翻25——30厘米,平地可做成宽50厘米,高10厘米的畦。
2、繁殖方法
食用菊主要繁殖方法有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
(1)分株繁殖
一般在清明前后进行,把植株挖出,按照根的自然形态分开,选择粗壮和须根多的种苗,并且把过长的须根和老根以及苗的顶端切掉,每株应带有白根5——6根,移栽后压实土壤,并且及时进行浇水。早熟种株距为20——25厘米,中熟品种株距为30厘米。移栽定植时,应该把菊花苗的根朝下并且尽量舒展开来,卧栽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定植苗8——10厘米高为最好。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又分为芽插、嫩枝插和叶芽插。芽插,在秋冬切取食用菊植株的脚芽进行扦插。选芽的标准是距离植株比较远,芽头丰满。除去脚芽下部的叶片,按株距3——4厘米,行距4——5厘米,扦插到温室或者大棚里,保持室温在8℃左右,春暖后移栽到室外;嫩枝插,在春季4——5月份进行扦插,截取植株上8——10厘米嫩枝做插穂,在18——21℃的温度条件下,3周左右即可生根,大约4周就可以进行移栽定植,扦插介质以沙为好,扦插苗床上应遮阴,全光照喷雾插床可以不用经常遮阴;叶芽插,就是从植株上剪取一张带叶芽的叶片进行扦插,这种方法只是用于繁殖那些珍稀菊花品种。育苗期间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苗高20厘米后可选择阴雨天或者晴天的午后进行移栽。
田间管理
1、除草
食用菊是浅根系植物,保根、发根、壮根是栽培的第一个重点和基本功,关键在于土壤透气透水。除了肥沃和透气土壤外,最好的方法是中耕除草,使表土干松底下湿润,使根向下生长。一般进行3次中耕,同时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不使土壤板结,以利于根系的发育。
2、水肥管理
食用菊定植后要浇足定植水,开花前要始终保持湿润,需浇水3——4次。开花期,适当控制水分,以保证花的质量。食用菊怕落涝,雨季要及时进行排水,在高温季节可经常进行叶面喷水,以补充水分,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叶面温度,延长叶片的寿命,提高光合作用的能力。
食用菊喜肥,除了使用腐熟的农家肥、骨粉作基肥外,追肥也特别重要。前期每次摘心后施少量尿素进行催芽,或者每15天施一次薄肥。营养生长期需氮肥较多,但不能偏重于氮肥,可适当结合施一些磷钾肥。立秋后,植株生长迅速,进入施肥的关键阶段,需要适当增加浓度和施肥量,每10天施一次量较大的复合肥。植株转向生殖生长时,要停止追肥,以利于花芽的分化。等现蕾后要重施追肥,花蕾初现时每5天施一次尿素与磷酸二氢钾各0.2%的混合溶液,注意施肥时间应该在傍晚进行,第二天清早再浇一次水,以保证根部的正常呼吸。施肥时不要弄脏叶面。追肥要根据季节和生长期的不同,采用不同浓度的肥料,高温季节施肥不要过多过浓,否则会损伤根系,造成脚叶枯*,追肥可用复合肥和尿素,也可用腐熟的豆饼水加适量的硫酸钙过磷酸钙等进行追施。
3、摘心、整枝
适时摘心可以控制食用菊植株的高度,也是促使植株粗壮、分枝增多、减少倒伏、增生花朵、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法法是:当苗高15厘米左右,或接穂长出3——4个叶片时开始摘心,可进行2——3次,对于生长快的植株摘心次数要多,相反次数要减少,最后一次在立秋前后进行,摘心应该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以免伤口被感染。
食用菊栽培过程中,植株调整是很关键的技术,从定植开始50天左右,也就是在8月下旬开始,必须经常性进行植株调整,主要包括整枝、打杈和绑蔓,要及时打掉植株下部老叶,以保证田间通风良好,太高的植株要及时掐尖,每株留4——5个侧枝,经常清除侧芽,现蕾期及时疏蕾,每个枝条留5——8朵花。
采收
早熟品种可以在9月底到10月初开始进行采收,晚熟品种在11月上旬或中旬开始采收。采收标准是花瓣平直,有80%的花心散开,花色洁白,每次采收充分展开的花朵,从花下5——10厘米处剪下,捆扎后放在竹篓、竹筐中带回加工厂地及时进行加工。采收通常要在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进行采收,不要采露水花,避免露水进入花瓣,导致花朵不易干燥而引起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