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酶缺乏症,具有不完整的显性X染色体遗传,已知其发病与摄入氧化性食物、药物或感染有关。酶活性和临床症状因人而异,从无症状到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不等。新生儿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对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0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概念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酶缺陷疾病之一。据医院等统计,世界范围内约有4亿人受到影响。该病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有很多报道,但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高的地区是中东。年,Otto等人首先在酵母和红细胞中发现并描述了氧化还原因子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参与糖代谢的酶。
02遗传特征
G6PD缺陷是X染色体不完整的显性遗传病,其基因位于Xq28,包括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全长约20kb,编码产物G6PD单体由个氨基酸组成。根据遗传规律,男性为半合子,女性为杂合子,在一些人群中G6PD敲除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女性纯合子并不少见。但医院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纯合子”,因为目前已知的G6PD突变基因类型中未发现大片段缺失或框移突变,无论病情有多“严重”,均可检测到剩余的酶活性。
他们对小鼠胚胎的研究发现,如定向失活G6PD基因导致酶合成剧烈下降,那么在胚胎开始血液循环的时候就会死亡,这提示G6PD对胚胎的早期生物合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女性,每一个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女性杂合子都是嵌合体,她们有缺陷的细胞可以像男性半合子一样表现出G6PD酶活性缺乏,而也有部分细胞可以正常生成G6PD。总的来说,女性杂合子相对于男性半合子,其病情严重程度稍轻,但也有病例发展为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目前已知的突变已有230种。
根据突变类型,主要分为单个错义突变、多个错义突变、缺失、内含子突变、单个无义突变。医院在2012年对当时已知的186种基因突变进行了分析,其中单个错义突变占85.4%,表现为单个核苷酸替换,8.0%为多个错义突变,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苷酸替换,5.3%为缺失,1.0%突变涉及内含子。对于最严重的I类G6PD缺乏症,其主要影响外显子6、10和13,导致辅酶无法结合,从而表现出酶活性缺失。迄今为止在中国人群中发现的突变有33种,其中1388G>A、1376G>T和95A>G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G6PD缺乏症在我国呈“南高北低”分布特点,南方地区特别是处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较高患病率,其中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省份多有该病报道,但随着人口的流动,原患病率较低的地区也有增高趋势。
03分子学特征
G6PD可见于人体各种细胞,但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的浓度。有人发现,G6PD活性在骨骼肌中最低,而在肾上腺和脑组织活性最高,这可能与不同组织中的甲基化模式及转录调控有关。人类红细胞中缺乏线粒体,因此仅能在磷酸戊糖途径中获得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G6PD作为限速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脱氢反应,此过程中生成的NADPH参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形成,这是人类的第一道抗氧化应激反应分子防线。
G6PD在二聚体或四聚体的形式获得功能,每一个单体都有催化辅酶Ⅱ(NADP+)的结合区域和β+α区域,这个区域有一个额外的NADP+结合区域,使得酶结构更稳定。医生等发现,酶活性及稳定性是决定G6PD缺乏症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也就是使酶活性能满足机体需要同时使酶在红细胞中保持稳定。仅酶活性或仅酶稳定性均不能决定或预测G6PD突变的表型,但二者结合就能给G6PD突变体进行明确的分类。酶稳定性最低的G6PD突变体预后常不良,或许可以通过提高酶稳定性治疗或改善G6PD缺乏。
04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
G6PD缺乏症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极大,许多患者可终身不发病,或仅有轻微症状,不影响其寿命及生活质量。但仍有部分患者可因特定的食物、药物、感染、机体病理状态等诱发急性溶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急性溶血贫血(acutehemolyticanemia,AHA)和慢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对于新生儿,G6PD缺乏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常发生于出生后2~4天,而高峰位于第3天,新生儿出现*疸,严重时可诱发胆红素脑病,造成永久的神经损害,预后不良,可予对症药物、蓝光照射甚至换血治疗。
急性溶血性贫血则主要表现为乏力、发热、寒战、血红蛋白尿、*疸、贫血,严重者可出现溶血危象,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根据发病程度可决定是否予以输注G6PD活性正常红细胞或全血。Renzaho等认为,供血者在输血前进行G6PD筛查并非必要,关于输注G6PD缺乏症患者的血液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少见,但对于早产新生儿、经过换血的新生儿以及需要重复输血的患者来说,输血前检测血制品G6PD活性还是有益处的。预防仍然是该病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是避免摄入蚕豆和可引起溶血的食物药物。
目前主要包括抗疟药(原药、氯喹等)、砜类(噻唑砜、氨苯砜等)、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磺胺吡啶等)、解热镇痛药(乙酰苯胺等)、其他药物如呋喃妥因、*连素和一些中药如川莲、牛*、金银花等。20世纪70年代曾有学者认为高剂量维生素E可以缓解G6PD缺乏症引起的溶血,但很快就被其他学者否定,目前已证实高剂量维生素E对G6PD缺乏治疗无效。
然而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并不会划分酶活性从而对疾病进行分类,多数是提醒患者避免接触氧化性食物药物。有人对中国台湾地区个G6PD缺乏症患儿家庭进行调查,考察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结果显示患儿家长对溶血性贫血的认识严重缺乏。并及时治疗。他们强调,要对G6PD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状的教育,并下令治疗,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对改善儿童健康有很大帮助。
结语:G6PD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很多患者可能终生不会发病或仅有轻微症状,不影响预期寿命和质量。但是,仍有一些患者会因某些食物、药物、感染和体内病理状况而导致急性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