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皮脂膜到底有多重要,太全了,先转发后细看 [复制链接]

1#
初期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03219.html

皮脂膜的组成及功能(上)

前言:

皮脂膜在皮肤屏障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从皮脂膜的生物学特性出发,向您介绍皮脂膜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为开发针对维持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护肤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1

皮脂膜的成分

皮脂膜由皮脂腺分泌出的皮脂、汗腺分泌的汗液及角质细胞崩解产生的脂质在皮肤角质层表面乳化形成,其中皮脂含量最多、汗液其次、脂质最少。

皮脂膜由皮脂腺分泌出的皮脂、汗腺分泌的汗液及角质细胞崩解产生的脂质在皮肤角质层表面乳化形成,其中皮脂含量最多、汗液其次、脂质最少。皮脂的成分为甘油三酯(57.5%)、蜡酯(26.0%)、角鲨烯(12.0%)、胆固醇酯(3.0%)及胆固醇(1.5%)等,其中角鲨烯是其特有的。

2

皮脂膜的理化性质

人体皮脂膜为由直径4-5nm的微小颗粒随机排列组成的膜状结构,随皮肤角质层的新陈代谢不断脱落和再生。使用立体显微镜观察暴露在锇酸蒸气下的皮肤,可以清楚地看到皮脂膜并非一层均匀一致的膜,而是由不同形状与大小的脂滴及脂带构成的膜。四氧化钌染色结果也证明,皮脂膜由无固定形态且厚度可变的薄膜组成。

一般来说,人体四肢的皮脂膜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小于0.5mm,而在面部等皮脂腺丰富的区域,其厚度可超过0.5mm。皮脂膜的密度在身体的各部位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腿部的1.0μg/cm2到脸部的(.0±42.7μg/cm2。人体皮脂膜的pH值一般维持在4.5~6.5、平均5.5,最低可达4.0,最高可达9.6。皮脂膜理化性质主要受皮脂腺分泌、汗腺分泌、角质细胞崩解等影响。

皮脂在皮脂腺内积聚,使腺管内压力增加;皮脂排出皮肤后,与汗液形成皮脂膜,随着皮脂黏稠度增加,皮脂膜厚度增加,产生抗皮脂排出的反压力。这2种压力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皮脂排出。如用脂溶剂去除皮肤表面的皮脂,皮脂分泌会增加,约30min后又可见新的皮脂排出。

影响皮脂腺分泌的因素/p>

(1)部位:人体皮脂腺越丰富的部位(面部、头皮、胸背部等),皮脂的分泌量越大。

(2)年龄:新生儿出生前因受母亲体内雄激素的影响,皮脂腺功能活跃,皮脂分泌较多。青春期后,性腺及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增多,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雌激素可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女性绝经后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均减少导致皮脂分泌量急剧减少;男性70岁左右减少。

(3)性别及人种:一般同年龄中男性比女性皮脂分泌多,黑人比白人皮脂分泌多。

同时,汗腺的分泌也会对皮脂膜造成影响。汗腺分泌的汗液越多,汗液稀释、流动作用下皮脂膜变厚、脱落速度加快。而人体汗腺的分泌受以下多种因素影响/p>

(1)温度:在正常室温下,只有少数汗腺有分泌活动,多数处于休息状态,无出汗的感觉,称不显性出汗。气温高于30℃时,活动性小汗腺增加,排汗明显,称显性出汗。

(2)神经。汗腺的透明细胞受胆碱能神经纤维支配,排出汗液。肌上皮细胞受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支配而收缩,可促进汗液排出,但不影响汗液分泌。

(3)精神状态及味觉。恐惧、愤怒、兴奋等可使手掌、足底、颈部、面部及躯干等处发汗增加,称为精神性发汗。辛辣食物可使鼻、面、颈、背部等多处出汗,称为味觉性出汗。

(4)一天中时段。大汗腺分泌水平在早晨较高,夜间较低。

除了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角质形成细胞崩解产生的脂质,也会对人体皮脂膜造成影响,主要影响其PH值。当皮脂膜呈酸性时,能很好的保护皮肤屏障免受伤害。

摘自:陆本荣,刘毅,李世龙等.皮脂膜结构功能及重建[J].中华烧伤杂志,,32(2)

皮脂膜的组成及功能(下)

前言:

了解皮脂膜对开发维持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护肤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上一期的推送(皮脂的功能及组成上)中,我们已经为您介绍了皮脂膜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本期我们将为您带来皮脂膜的功能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

皮脂膜的功能

(1)屏障作用

皮脂膜是对皮肤锁水功能而言最重要的一层屏障,可防止皮肤水分过度蒸发、外界水分及其他物质大量进入,使皮肤的含水量保持正常。

(2)滋润皮肤

皮脂膜的脂质可有效滋润皮肤,使皮肤柔韧、润滑、富有光泽;水分可使皮肤保持一定的湿润度,防止干裂。

(3)抗感染作用

皮脂膜是皮肤表面的免疫层,皮脂膜中的一些游离脂肪酸能够抑制某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对皮肤有净化作用。

(4)中和酸碱损害作用

皮脂膜的pH值呈弱酸性,对碱性物质的侵害起缓冲作用,称为碱中和作用。皮肤和碱性溶液接触后,最初5min皮脂膜的中和能力最强,以防止一些碱性物质对皮肤的损害。皮脂膜对pH值在4.2~6.0的酸性物质的侵害也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称为酸中和作用。

(5)维持人体皮肤表面常驻菌的生态稳定性

人体皮肤表面分布有大量的常驻菌群(约1×个/m2),其中葡萄球菌、丙酸杆菌和棒状杆菌3种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维持平衡不致病,能够抵抗酸性环境和抑制其他有害外来细菌侵袭。它们以角质细胞的碎屑或脂质为食,并且能够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长。过度清洁和清洁不够都会使皮肤菌群失衡。

2

影响皮脂膜因素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皮肤脂质构成种类均能在体内合成。葡萄糖、脂肪酸和某些氨基酸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皮肤脂质的合成。当机体热量供给严重受限时,表皮脂质合成将有显著变化,而皮脂脂质则较少受影响。

(1)皮脂腺的脂质代谢

皮脂是皮脂腺中脂肪细胞经过一系列分化途径的最后产物,其成分不同于皮脂细胞在分化期间的产物,也不同于被转运人毛囊内、的脂质成分。毛囊皮脂腺内的细菌(主要是粉刺棒状杆菌)分泌的脂肪酶可以将皮脂腺中的甘油三酯分解,生成游离脂肪酸。这可以解释皮脂中富含游离脂肪酸,而完整的皮脂腺细胞及腺体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极微。在皮脂腺细胞分化以及皮脂转运人毛囊过程中,固醇类的酯化也在增加。皮脂中酯化的固醇类约占50%甚至更多,而表皮脂质中酯化的固醇类却不到30%。皮脂中特有的蜡酯和鲨烯是皮脂细胞在脂质发生中的固有成分。

(2)表皮的脂质代谢

表皮的磷脂形成有两个来源:

一是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器在酸性水解酶作用下释放磷脂,如含有磷脂-胆固醇和磷脂-蛋白质复合物的内质网膜、线粒体(大约含有30%脂类,主要为磷脂)、溶酶体等;

二是在表皮上层中通过磷酸戊糖通路途径令成磷脂,该途径必需的α-磷脂甘油脱氢酶在皮肤的上层表皮中被检出,表明该处的磷脂合成相当活跃。

在表皮中有许多降解磷脂类物质的酶,如磷脂酶和碱性磷酸酶,可将底物降解成脂肪酸、甘油、磷酸和胆碱。如磷脂酶A和溶血卵磷脂酶,可将卵磷脂和磷脂酰乙醇胺裂解,酸性憐脂酶C(神经磷脂酶)可使神经磷脂裂解出脑酰胺。

皮肤表面有许多不同的类固醇物质,其中大多数都是由皮脂腺分泌而来,少数来自表皮。人体表皮脂质膜中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表皮细胞。鲨烯是合成人皮肤固醇的直接前体,研究表明表皮细胞的内质网含有把乙酸转变为鲨烯的酶。体外研究证实表皮极易使14C-乙酸转变为14C-胆固醇,而含有皮脂腺的真皮只生成少量胆固醇,同时有较多的14C-鲨烯聚集,由此可以解释皮脂含有大量的鲨烯而胆固醇则很少这一现象。胆固醇可在表皮细胞中转变成7-脱氢胆固醇,受紫外线照射作用后成为有活性的维生素D3。少量胆固醇与其还原产物二氢胆固醇还可以皮脂的形式被分泌出来,另有微量的胆固醇和胆固醇酯随同表皮细胞的脱落而排出体外。

摘自(陆本荣,刘毅,李世龙等.皮脂膜结构功能及重建[J].中华烧伤杂志,,32(2).)

如果看了本文还不是很了解,那么可以在文章末尾留言,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测试下自己肌肤的类型,了解下自己的肌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