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越过山,渡过海,自髂后上棘弧内侧入路L5 [复制链接]

1#

湖北咸宁陈明MD

侧路内镜下L5/S1减压一直以来是脊柱内镜医师感到较为困难的技术,因横突、髂棘、关节突与骶骨翼构成的遮挡,自外向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骨性“包围圈”,想要顺利穿刺置管至靶点区域并非易事。有没有办法突破这片遮挡的“山和海”,找到新航道来常规地减压L5/S1节段呢?能否降低学习曲线,以推广L5/S1侧路减压?在今日可视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似乎找到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提出了“髂后上棘弧”这个概念,并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较多的临床病例证实,以“髂后上棘弧”为穿刺点的可视化内镜下关节突4象限3级成型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困扰临床医生的L5/S1节段减压。作为一个非正式报告汇报其中1个病例如下:

男,36岁,反复腰腿痛5年加重3月,诊断:L5/S1椎间盘突出症。

A:红虚线为髂棘最高点连线;越过髂棘最高点向内,在连线与目标间隙下终板水平线两线之间,有一“髂棘弧”(红弧线),此弧线区即越过髂棘阻碍的穿刺点“集合”,在此弧线上穿刺L5/S1间隙将避开髂棘的遮挡;B:红虚线为侧位髂棘最高点,已达L5上终板;C:L5/S1巨大突出(红箭头)

2,模拟穿刺路线及穿刺点,进行穿刺。

A:CT:巨大突出物自椎间孔外延伸至椎管中线,因此单纯的后路减压难以彻底减压椎间孔区及其外侧区,需采用侧路进行减压;B:在体表紧贴“髂后上棘弧”与椎间孔做连线,为模拟穿刺线;紧邻“髂后上棘弧”内侧无骨质区域为穿刺点;红箭头所指为模拟穿刺针与定位针的交点,此交点即为克服髂嵴遮挡之穿刺点;C:正位示针尖仅进入椎间孔内,并不进入椎管

3,仅于中线旁开7cm处置入工作套管于椎间孔内。

A:与地平面成角陡峭的穿刺,不同于常见的旁开中线10cm以上的侧路;B:工作套管仅穿入椎间孔内而不进入椎管;C:仅于中线旁开7cm的穿刺置管,穿刺点位于“髂后上棘弧”弧线上,已越过髂嵴最高点,避开了髂骨的遮挡

4,打开侧隐窝彻底减压至彻底

A:该入路可清晰显露椎弓根上切迹及4象限分区的各区域,为减压提供良好的显露;B:采用3级磨除法,磨开椎弓根上切迹显露侧隐窝,显露行走根移动为游离行走根段,神经根获得良好充盈;C:最终获得5级减压的效果

5,术后效果优良。仅S1上关节突尖端被部分磨除,关节面保护良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