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骨解剖及骨折诊断
1F正常解剖
骶骨的形态: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有上、下、前、后、两侧六面。底部宽大,上部为椭圆形,与第5腰椎相接;尖部与尾椎相连。
骶骨的结构:骶椎有5节,骶骨前面凹陷,有四对骶前孔,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为骶岬,两侧平滑为骶翼。
后面粗糙,正中线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形成的骶正中嵴,正中嵴外侧有四对骶后孔;
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又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
基底与第5腰椎通过椎间盘构成腰骶关节。
骶骨两侧上部由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成耳廓状的粗糙面,为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构成骶髂关节;
骶管由骶椎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与腰以上的椎管相续;下端开口于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角为骶角。
骶骨耳状面的形状: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C”形及“L”形,男性骶骨多为“L”形,女性多为“C”形。
骶骨耳状面的位置: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第一骶椎高度,下缘位置多位于第三骶椎中部及下部,但也可高至第二骶椎或低至第四骶椎上部。
骶骨副耳状面
形态特点:骶骨副耳状面多为扁平状的圆形或椭圆形,呈凸面或凹面,发生位置不固定,但多位于骶外侧嵴的下部。
发生率:文献报告副耳状面发生率差异较大,从8%到50%不等;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多发生于双侧。
产生原因:发生副骶髂关节的具体原因不明,但多数认为可能是与负重以及应力的增加有关。
2F解剖变异腰椎骶化
腰椎骶化为腰骶部常见的畸形变异,为腰椎一侧或两侧的横突过长,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腰椎骶化有多种变化形式,常见的有:
第5腰椎椎体与第1骶椎椎体未融合,但后部的椎弓板融合;
腰椎椎体与骶椎椎体融合,而后部的椎板未融合;
腰椎椎体、骶椎椎体及后部的椎板都融合等。
一:椎体未融合,关节突关节融合二:椎体融合,关节突关节及椎板未融合三、椎体融合,后部关节突关节及椎板融合
骶椎腰化
骶椎腰化同样为腰骶部常见的畸形变异,为第1骶椎外侧部游离,与骶椎椎弓板不联合或同时有椎间盘退行性变。
与腰椎骶化一样,骶椎腰化也有多种变化形式,常见的有:第1骶椎未完全腰化,没有椎弓及椎间盘;横突或多或少游离,融合的部位及程度不定等。
一:骶椎未完全腰化,无椎间盘二:左侧横突游离,形成假关节
骶管裂孔变异
骶骨后面下部有一缺损,上端与骶管相续,称为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表面为一层坚硬的纤维膜所覆盖,两侧为骶角,是骶管麻醉穿孔的标志。
骶管裂孔的变异较大,如骶管裂孔的形状,裂缺高度、两侧骶角是否对称、是否等高及其他合并变异等。
一、骶管裂孔的形状二、骶管裂孔的高度三、骶管裂孔上有骨块或骨性突起四、两侧骶角不对称性
骶椎隐裂
定义:骶椎裂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隐性骶椎裂较多见,只累及骨结构,棘突和椎板不愈合,实际上为椎管局部缺损,缺损部位表面覆盖有纤维组织而无脊膜和脊髓膨出。
产生原因:
骶椎隐裂为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有种族、地区差异
与感染、代谢、中*、气候,孕妇的年龄、胎次、产次增加等有关
发生主要原因是胚胎期成软骨中心或成骨中心发育障碍,以致双侧椎弓在后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宽窄不一的裂隙。
也有认为是在胚胎期外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在分离时粘连,从而阻止了间充质在神经外胚层和皮肤外胚层之间延伸而产生局部骶椎裂出。
一:根据骶椎开裂的程度占椎管的比例分为四度
Ⅰ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四分之一以内
Ⅱ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Ⅲ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Ⅳ度:骶椎全部椎管裂开
二:按其开裂部位及程度分为5种类型
单侧型:即椎板一侧与棘突融合,另侧由于椎板发育不良而未与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的纵形(或斜形)裂隙
浮棘型:即椎骨两侧椎板均发育不全、互不融合,其间形成一条较宽的缝隙,因棘突呈游离漂浮状态,故称之为“浮棘”。两侧椎板与之有纤维膜样组织相连
吻棘型:即下一椎节(多为第1骶椎)双侧椎板发育不良,棘突也缺如,而上一椎节的棘突较长,以致当腰部后伸时,上节棘突嵌至下椎节后方裂隙中,临床上称“吻棘”,又称“嵌棘”
完全脊椎裂型:指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形成一长型裂隙
混合型:指除脊柱裂外尚伴有其他畸形者,其中椎弓不连及移行脊椎等多见
Ⅰ度骶椎隐裂Ⅱ度骶椎隐裂Ⅲ度骶椎隐裂
骶骨歪斜
骶骨发生过程中会出现骶骨正中线向左或向右偏歪,使左右两侧骶椎发育不对称为骶骨歪斜,骶骨歪斜的方向不一,发生骶骨歪斜的具体原因不清楚,其对机体的影响尚未见研究报道。
一、骶骨向左侧歪斜二、骶骨向右侧歪斜
骶骨数目变异
骶骨数目除因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引起数目的改变外,也有先天数目异常的变异。
下图示骶椎数目为四个:
3F骨折
临床上对于骶尾部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为X线片,特别是侧位片诊断意义更为重要。但因骶尾骨变异较大,加之放射科医师对其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因此了解骶尾骨正常变异情况及骶尾骨骨折、脱位的X线表现对提高诊断率尤为关键。
骶骨由5块骶骨融合成一块形成,尾骨由3-5组成。在人类的退化结构中骶尾骨变异较大,特别是侧位的弯曲形态变异较大。研究表明在X线侧位片上骶尾骨共同向前弯曲,但由于其变异较大,弯曲形态各异。
按不同的弯曲形态将其分为:均匀弯曲型、骶骨成角型、尾骨成角型、尾骨脱位型4种类型(见图1-9),其中骶骨成角一般在S3、S4-5和S5部位,成角最大为70°。尾骨成角常在尾1-2或尾2-3部位,成角最大可达80°。
图1均匀弯曲型;
图2骶骨成角型(骶3);
图3骶骨成角型(骶4-5);
图4骶骨成角型(骶5);
图5尾骨成角型(尾1);
图6尾骨成角型(尾1-2);
图7尾骨成角型(尾2-3);
图8尾骨脱位型;
图9尾骨脱位型。
骶尾骨骨折以骶4、5椎骨骨折最常见,约占骶尾骨折病人总数的84%、75%,尾骨骨折次之。跌伤方式以臀坐式为主。
骶尾椎骨折以横形及斜行骨折多见,在正位X线片上可见骨折线呈横形或骶下部两侧骨皮质断裂,远端可有轻度错位。侧位片上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有骨皮质断裂、皱褶、嵌入等征像。骶尾椎骨折远端轻度向前或向后移位并两折端相嵌是骶尾椎骨折的特殊表现。尾椎脱位以尾椎向前脱位多见,X线侧位片上见尾椎前移,骶尾椎边缘的自然弧度消失,骶尾关节间隙增宽或错位。
由于骶尾骨变异较大,在现实工作中为了提高对骶尾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防止漏诊或误诊,就要求放射科医师除了要了解骶尾椎骨折、脱位的X线表现,还要熟练掌握骶尾骨变异情况,特别要防止下列几种假象造成误诊/p>
(1)骶骨下部成角,并可见前缘骨皮质凹陷,但无骨折透亮线。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骶骨成角型变异(见图2-4);
(2)尾骨成角,向前倾斜,关节间隙尚好,无骨折片,易误认为尾骨脱位(见图5-7);
(3)尾骨向后滑移,也就文中所说的尾骨脱位型,常易误诊为尾骨脱位(见图8、9)。
另外,骶尾骨骨折,特别是尾椎脱位的诊断还要和临床紧密结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