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www.pfzhiliao.com/ 原创掌健识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武汉一名女子明明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家里也没有确诊或疑似病人,却自行购买并过量服用硫酸羟氯喹导致中毒,结果出现精神异常、心律失常等症状,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该事件可能是当今社会众多不合理用药现象的一个缩影。也不要觉得可笑,或许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曾经像这位女士一样走入过“想当然”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
药物的治疗作用当成预防作用
我们以上述事件中的主角—硫酸羟氯喹为例。它是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药物磷酸氯喹的“兄弟药物”,简单来说是磷酸氯喹的改进版。当时有报道称,硫酸羟氯喹被初步证实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疗效,因此该女子认为服用羟氯喹就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哪里不对劲?
我们先了解下基本概念,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也就是说预防和治疗有着不同的定义,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药物的预防作用是帮助人们避免患上某种疾病,就好比是防守;而治疗作用的目的是消除疾病,可以理解成进攻。足球运动中的前锋只要善于进攻,并不需要善于防守。因此,一些药物存在对某类的疾病的治疗作用,不一定就有预防作用。羟氯喹也仅仅是被初步证实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疗效,怎么能想当然作为预防用药呢?
误区二
照着说明书买药吃
我们假设该女子身体不适自认为已得新冠,且羟氯喹的适应症包含了新冠肺炎,那么这位女士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诊断疾病需要医生来判定,药品作为特殊商品,不管是禁忌症还是不良反应,胡乱吃药都可能会造成危害,建议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误区三
药多吃点效果更好
上述方案中,磷酸氯喹片的成人治疗剂量为每次mg,每日2次。而该女子却在1天内服用了1.8g,几乎是推荐剂量的2倍。正是超剂量服用药品导致了该女子急性中毒而被送医抢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些人会觉得多吃点药,病就好得快。其实药物的治疗效果与剂量并不成正比,相反,吃多了往往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服用时都应谨遵医嘱。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
作者:干医院药剂科
原标题:《合理用药:治疗不能当预防,胡乱服药危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