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骶骨人体上的拱心石 [复制链接]

1#

人体上有一块骨头,被古代人成为圣骨,人体的拱心石,这就是骨盆后侧的一块不规则的骨头——骶骨。

骨盆解剖图

这块骶骨和骨盆一起配合,承托着人体的上身,是人体重心所在位置,通常下丹田也在这个高度上。该骨头的正确位置和灵活性影响着人体运动的质量,走路,坐,站,跑步以及其他随意运动都会受到其影响,骶骨和骨盆构成的骶髂关节,是个微动关节,正是这种微动能储蓄能量和吸收冲击力,让上方的脊椎的运动更加平稳。外八字走路,臀中肌步态,拖拉步,爬楼梯无力,等等都和骶髂关节失衡有关。

下面介绍骶骨在三个运动平面上的运动:

1:NutationandcounterNutation点头和反点头

矢状面上的点头,反点头

2:水平方向上的正、反旋转,clockwiseandcounterclockwise

水平面上的正反转

3:骶骨相对于髂骨的上浮和下沉upanddown

冠状面上的上浮和下沉

以上三种运动不单独存在,任何骶髂关节的运动都是三维运动,从三个运动平面分析骶骨的运动,是为了促进理解。如果其中的一维运动受限,其他二维就会代偿。外观表现为走路时屁股的灵活性不足,不流畅,有停顿感,没有缓冲,冲击力直传至头部,这是进化不允许的。

如果矢状面上,骶骨处于姿势性反点头位,那么很有可能,走路呈现外八字,肚子前凸。

如果水平面上骶骨出现姿势型扭转,人站立出现惯用腿。站立时一直以稍息位置站立,下肢内侧不能正常并拢。坐下时,习惯翘二郎腿以满足骶骨扭转的习惯。

如果骶骨在冠状面上出现下沉现象,一个人的重心被动下沉,人体抵抗重力的能力不足,走路迈不开步子,呈现拖步。一般年纪较大的老人,会出现拖地步,整个人的比较消沉,没有活力。

如果出现了骶骨姿势性扭曲的情况,那么调整呢?

首先需要对骶骨的原始位置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骨盆中正,水平的基础上,来判断骶骨相对骨盆的位置是否正确,正确的骨盆才能作为调整骶骨的参考。

1:矢状面上骶骨反点头过多,用大脑的意识定位骶神经,骶神经的后支张力放松,前支收紧。一定要先放松紧的一侧,另一侧才能增加张力,具体涉及到相关主要肌肉为髋关节的外旋肌,闭孔外肌,闭孔内肌,上下孖肌,股方肌——梨状肌,张力一个一个放松,张力释放的体觉是肌肉纤维离心滑移,前面五块肌肉张力按顺序释放,调整的是骨盆的内旋,到最后一步释放梨状肌张力时,才是调整为骶骨点头。这一个扇形的调整过程一气呵成,不能跳跃。

骶骨孤立调整点头之后产生的位置变化会转移到骶骨和第五腰椎相对位置上,最后一步还需要增加腰骶关节处的前屈度,以此锁定骶骨调整后的新位置,并在大脑的感官皮层留下新的肌肉记忆。

2:水平面上骶骨的习惯性扭转。

骨盆的后外侧有三层肌肉,臀大肌会,臀中肌和臀小肌,在臀小肌同一肌肉层面,还有6块髋关节的外旋肌。调整水平扭转时,臀大肌,臀中肌相对稳定,让骨盆不产生主动的动作,用大脑意识定位髋关节外旋肌,特别是梨状肌,如果骶骨过度顺时针旋转,那么通过调整两侧梨状肌不同的张力,将骶骨反向调整到正确位置,之后腰骶关节也做重新适应,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块肌肉的调整,需要附近肌肉做相对适应的动作,否则,调整不起作用,一会回到原位。这也充分说明,平常的按摩之后暂时性感觉轻松,而过不了多久又要去,因为骨骼和肌肉的调整在大脑中并没有留下肌肉记忆。

3:骶骨在冠状面的下沉,骶骨下沉给人展示的形象会显得消沉,缺乏活力,是一种衰老的表现。这种现象是腰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内侧支的张力结构方向错误引起的,外侧支控制臀中肌下固定向心收缩,而内侧支控制腰骶处的竖脊肌上固定向心收缩,这样一上一下,本体感觉出现过肌肉肌外膜的相对位置滑移,骶骨相对于骨盆就浮起来了。骶髂关节上下的间隔就打开了,内部的关节间韧带充分激活,骶髂关节的灵活度增加,走路时,就会减少臀中肌步态,拖地步。激活骶髂关节走路时的矢状面上运动,让人在走路时,重心转移更加流畅,步伐自然变大,增加人的运动效率。

主动积极的参与,体悟每次骨骼和肌肉张力调整,大脑记下体觉,以体觉引导之后的每一次自我调整,多加练习,大脑就会记下新的模式,并记为身体常态。这是一个比较需要用心体悟的过程,一旦掌握其中的调整模式,你就会明白,疼痛不是注定的,大脑具有强大的重塑功能,对于普通的疼痛和不适,身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掌握了调整方法,美好形体和气质会自然显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