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门诊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患者夸赞正骨医生的高明:“那正骨大夫太厉害了,我的关节一下响了一串呢!”当然也会有:“大夫,没响啊!是正骨失败了吗?”的疑问,难道正骨就真的是“啪啪啪”那几声吗???
《*帝内经》当中有一句话叫“骨正筋柔,气血自流”,那么这句话延伸一下就是说:筋柔而骨正,骨正而血流,血流而气通,气通而病除。
其实很多人曲解了中医上讲的“筋柔骨正”的真正内涵,认为是先松开肌肉再正骨。其实中医上讲的“筋柔而骨正”不是说“先松筋而骨随正”而是筋骨同时调整。
整个脊柱包括骨盆、头颅的运动非常像“拧毛巾”的运动,毛巾的头尾两端会呈现相反的运动轨迹,骨盆和头颅的运动轨迹也类似这种效应。这是系统张力为了寻求“最佳顺畅性”而游走的轨迹所造成的。
比如骨盆呈现顺时针旋转运动趋势,头颅必然是逆时针旋转运动趋势。这是脊柱的“扭毛巾效应”。
脊柱的这个效应说明了关节位置很多时候在“将就”软组织张力。而软组织张力在“迎合”关节位置。
我们在处理筋与骨的问题时,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先后顺序的,是完全可以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正骨不一定非得硬瞅着骨头关节“啪啪啪”(当然有些时候啪啪啪是必须的)。我们可以在放松软组织的时候顺便带动骨头,而调整骨头的时候同样也带松软组织,这并不矛盾。
下面以骨盆为例:
其实有些朋友很多时候在调整骨盆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调动它让它回去,更多时候只是把它给“摇松了”,症状得到了缓解,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因为如果没有看清骨盆上下肌肉与关节间的状态是否“和谐”的话,手法意义不大。
就像如果骨盆到胸椎因为张力的扭曲把胸椎彻底锁死的时候,单纯掰骨盆是很难掰正的,掰松倒是没问题。
还有就是腹内外斜肌,它们对骨盆的限制非常明确。向下还有股二头肌和前面的股直肌等等。
当骨头歪了的时候,最开始会产生动作障碍,肌肉紧张等等,但随后肌肉会慢慢的放松,最后这个异常的结构问题可能被传递到其他地方去,最后关节的活动度也是正常的,肌肉也是放松的,这个根源问题随即被“潜伏”起来,这是因为筋膜可以将就着异常的张力方向“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平衡”)。
但是祸福相依,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平衡是个“伪平衡”,筋膜把受力的方向修改以后,我们再去还原不正确结构,就不是单纯解开肌肉就能成功的,因为这时候就不是一两个关节的问题了,而是受力系统的整体改变。整个结构已被筋膜系统固定锁住了,或者张力拐点卡死,这时候,对身体的地毯式搜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正骨不一定是逮着骨头“啪啪啪”,也不一定是逮着软组织一顿揉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筋骨同治”。骨头回去可以是有声音,也可以没有声音。
总之,不管是“寸劲”正骨也好,轻手法正骨也好,我们的目的都是让骨头“回去”,而不是把某种治疗方法盛赞成无可替代的“独孤九剑”。
我们的不该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