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脱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体运动学简答题
TUhjnbcbe - 2021/7/9 11:27:00
北京医治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

最近被很多师弟师妹私戳问人体运动学、检索复习资料及题库,内外复习人来不及一一解答了,写个推送大家将就看吧。

人体运动学当时买的是人卫的配套教材题,自己可以去网上买,增强一下知识点记忆,问答题的话有自己总结一份word,内容如下,需要自取。如果想要word版本,可以后台回复“人体运动学”获取。(标*的是依据残存印象感觉考过的题,不是人体运动考的就是功解考的)

检索的话,emmmm,没有复习资料,把各个检索网站用的熟练自然考试不在话下,老师给分一般也不吝啬,可以不必过于焦虑。至于检索式的撰写,我也很迷,目前觉得自己依旧是个半吊子,但似乎不影响日常应用。

骨运动学

1.简述woff定律

骨骼组织为了适应各种力学功能的需要,不仅在形态结构作了最佳搭配,而且对自身的组织结构也进行了优化组合。体内骨组织的形成、发展方式与其所受的应力有关。例如骨组织的结构与其内部应力分布有关,应力大的部位骨组织密度大,应力小的部位骨密度小。骨组织能用最少的骨量来满足运动所需的骨强度。

2.简述骨的重建过程

第一期:休止期,又称静止期,此期既无骨吸收也无骨形成。

第二期:激活期,破骨细胞的前驱细胞分化成破骨前细胞,并附着在骨表面上,此期为激活期。

第三期:吸收期,破骨前细胞与暴露表面接触、融合、分化成破骨细胞,进行骨吸收。在破骨细胞吸收一定数量的骨质后即消失,该段时间为吸收期。正常人约持续1个月,在吸收期骨表面形成一个陷窝,称为吸收陷窝。

第四期:转换期,吸收期结束,破骨细胞移向其他部位。

第五期:形成期,成骨细胞在陷窝表面上相继出现并分化、增殖,形成类骨。随后,类骨成熟骨化成骨。待陷窝接近填平时成骨细胞失去成骨活性,成为表面上的的衬托细胞,此期为形成期。

一个骨重建周期约需3个月。

3.简述骨的代谢

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参与的骨形成与骨吸收来实现的,其代谢活动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在人的生长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呈线性增长,表现为骨皮质增厚,骨松质更密集,这一过程称为骨构建或称骨塑形。

在成人期,骨生长停止,但骨的形成和吸收仍在继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称为骨重建(remolding)。

骨重建开始于骨吸收,随后是骨形成。骨的吸收与形成连续进行,最终使骨能不断地自我修复和适应新的应力要求。

肌运动学

1.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的初长度、肌的募集、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和杠杆效率

2.简述肌的功能

肌的功能是运动、支撑骨骼、维持姿势、保护身体和产热。

3.简述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平,这就是肌超量恢复。

4.简述肌功能障碍的原因

肌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

(1)运动损伤(2)疼痛(3)中枢神经损伤(4)外周神经损伤

上肢运动学

1.请简单写出盂肱关节的静态稳定结构

(1)肩胛盂5°的向上倾斜(2)盂肱关节囊结构(3)关节内负压作用

2.请写出附着于肱骨小结节和大结节处的肌肉

大结节: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小结节:肩胛下肌

3.请简述肱骨头的滑动对于其前屈或者外展时的重要性

肱骨头关节面的纵径大小几乎是关节窝上纵径大小的2倍。外展时关节同时发生的滚动与滑动允许一个更大的凸面滚压到一个较小的凹面上,而不会滚出关节面。在外展时,如果没有同时发生充分的向下滑动,肱骨头向上滚动最终会导致肱骨头对坚硬的喙肩弓的干扰。如果成年人的肱骨头滚动到关节窝上面而不存在同时发生的向下滑动,在仅22°的外展后,肱骨头将会移动穿过1cm的肩峰下空间。这种情况将导致对冈上肌肌腱与肱骨头和喙肩弓之间的肩峰下滑囊的撞击,同时限制外展的活动。久而久之,这种重复的撞击会使冈上肌肌腱、肩峰下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与囊的上部损坏或发炎,产生疼痛,即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4.请写出肩部抬高时肩袖肌群的动态稳定作用

肩袖肌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其远端附着在肱骨头的近端,其解剖特点是形成一个袖子包饶肱骨头,控制肱骨头的运动。冈上肌水平方向的收缩可产生一个向关节与的直接压力,当肱骨头向上滚动时,这个压力把肱骨头紧紧第扣锁在关节盂中。另外,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在保持肩关节外展的工程中产生一个使肱骨头向下的分力,这个力可以抵消在外展过程中三角肌传递到肱骨上的力。

5.请简述TFCC的结构和作用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简称TFCC,是指腕关节尺侧的一组重要结构,包括关节盘、半月板同系物、掌侧和背侧远尺桡韧带、尺侧伸腕肌腱鞘深层、尺侧关节囊、尺月韧带和尺三角韧带。掌侧和背侧远尺桡韧带包括浅层和深层纤维,二层在桡骨附着处汇合。TFCC是桡尺远端关节的主要结构,使的前臂远端在旋转时保持固定

6.旋前、旋后的肌肉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② 该肌肉必须在旋转轴的两侧

② 该肌肉必须产生一个力,这个力要同内力臂同起作用。如果肌肉的力线与旋转轴垂直,那么肌肉的力臂最大。旋前方肌接近90°

7.腕屈肌包括哪些肌肉

主要是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

其次还有:指深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

8.请描述手的功能位

腕关节背伸20°~30°

拇指处于对掌位,拇指MP及IP关节微屈

其它手指略微分开,MP关节、PIP和DIP关节微屈曲,如手中握球姿势

手的功能位是保持侧副韧带尽量伸展,维持对指,避免短缩后限制关节活动

下肢运动学

1.髋关节周围韧带的作用

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很坚固,限制髋关节运动的幅度,,使其稳固,以适应其支持、行动的功能。

(1)髂股韧带,位于关节前面,是人体强有力的韧带之一,它起于骼前下棘,成扇形,止于股骨转子间线,限制大腿过度后伸。在髋关节所有动作中,除屈曲外,髂骨韧带均维持一定紧张状态。整复髋关节脱位时,即利用此韧带作为支点。

(2)耻股韧带,位于髖关节内侧,限制大腿外展和外旋。

(3)坐股韧带,位于髋关节后面,限制大腿内收和内旋。

(4)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腔内,连接髋白橫韧带和股骨头凹,营养股骨头的血管从此韧带中通过。髋关节前方的髂股韧带强大,后方的耻股韧带和坐股韧带比较薄弱,因而髋关节比较易于发生后脱位。

2.简述膝关节的组成

膝关节由三块骨(股骨、胫骨和髌骨)、三个互相关节的面,即股骨下端关节面、胫骨上端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接,股骨髌面与髌骨关节面构成滑车状关节;股骨内、外侧髁分别与胫骨的内、外侧髁相对,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门呈凸椭圆形,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有半月板存在,使之形状吻合;所以它是由胫股关节(内侧胫股关节面、外侧胫股关节面)和髌股关节组成的双关节结构,这三个关节面均围在同一个关节囊内。

3.简述影响步态的六大因素

(1)髋部旋转:正常步行过程中,髖部左右两个髋关节连线,相对于人体纵轴有一个前后自然转动过程,通过脚跟着地时髋部前旋,脚趾离地时髖部后旋,来增加腿的长度,这种运动能够有效加大步幅。

(2)髖部侧面下降:在步态周期中,一侧髋关节也有-个上下起伏的过程,在脚趾离地和脚跟着地时,摆动腿--侧骨盆下降,可以效增加腿的长度,而在摆动过程中髋关节稍提起,形成骨盆绕矢状轴的转动。

(3)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弯曲:膝关节在步行支撑阶段有屈伸运动,在脚跟着地和脚趾离地时膝关节处于伸直状态,而在单腿支撑阶段膝关节轻微弯曲,这有利于蹬伸阶段大腿肌群的用力,又可以降低重心波动。

(4)踝关节的滚动运动:在支撑阶段踝关节绕额状轴产生转动动作,从脚跟着地时脚背屈,到脚趾离地时脚遮屈,这种活动,用来增加腿长,并有利于缓冲着地时的阻力,增加离地时蹬地力量。

(5)下肢在平面中的转动:小腿在步行周期中有绕其纵轴的转动动作。

(6)膝内收:为了在步行中获得正常的步宽,膝关节要有内收动作。膝关节在解剖上的外翻,允许步行有一个狭窄的宽度。如果没有膝内收动作,很容易造成宽幅步态,甚至造成身体重心的S形行进。

4.简述踝关节的韧带及作用

①踝关节内侧韧带有三角韧带。三角韧带起于胫骨内踝,扇形向下,分别止于足舟骨、跟骨和距骨的内侧,有限制足外翻的功能;

②外侧有三条韧带加固:

距腓前韧带,位于踝关节的前外侧,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前面。

距腓后韧带,位于踝关节的后外侧,起于外踝后缘,止于距骨后面。

跟腓韧带,位于关节外侧,起于外踝尖,止于跟骨外侧面。

颈部和躯干运动学

1.简述脊柱的运动功能

脊柱的运动是由神经和肌肉的协调动作所产生。主动肌发动并开始运动而拮抗则对运动进行控制和修正。脊柱有6个自由度,即绕冠状轴矢状轴和垂直轴的旋转以及沿上述各轴的活动。脊杜运动往往是几个节段的联合动作,多个椎骨间的运动角度或范围的叠加,可使脊柱进行较

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脊柱各段的运动度各不相同,颈部和腰部运动范围较大,也比较灵活,胸部运动很少,骶尾部骨性融合不能运动。

2.脊柱稳定系统

脊柱的稳定系统由内源性稳定系统外源性稳定系统和神经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内源性稳定系统,又称被动子系统,主要包括:椎骨、椎间盘和脊柱韧带;

外源性稳定系统,又称主动子系统,主要由脊柱周围的肌、肌腱和内压组成;

内源性稳定系统和外源性稳定系统由神经系统控制,使得它们功能协调,以实现脊柱稳定。

3.简述枕-寰-枢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枕寰枢复合体包括C0~C1和C1~C2两个节段,其运动最为独特。与脊柱其他节段运动相比,枕寰枢复合体的运动幅度较大,尤其是C1~C2的轴向旋转运动。从解剖结构上看.枕寰枢复合体椎管相对较大,轴向旋转运动的轴线靠近脊髓,从而保证在较大的上部颈椎运动中不损伤脊髓。

4.简述腰椎间盘的功能

(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

(2)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使椎体表面承受应力。

(4)缓冲作用。椎间盘的弹性结构,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有利于保护大脑和脊髓。

心肺运动学

1.简述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及适应

反应:心率变化每搏量与心排量变化

适应:

心脏形态的适应(心脏扩大、心脏肥大);

血管的变化、血压的变化

冠状动脉结构及扩张能力变化

其他(血量、红细胞等

2.简述运动时的呼吸调节反应

(1).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快速调节:

①条件反射调节;②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调节;③本体感受性反射调节

(2).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缓慢调节。

体液中的CO2、O2和H+调节肺通气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心脏扩大与心脏肥大的概念,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心脏扩大:左、右心室内径增大,心容积增加,左室扩大更为明星。左、右室流出道增宽,全心腔前后径增大;

心脏肥大:心室后壁和室间隔肥厚,而心腔内径并无成比例扩大;

相同点:都是心脏对于运动产生的形态适应性变化。

不同点:心脏扩大是心脏长期承受容积负荷后产生的变化,而心脏肥大则是后负荷增加导致;心脏扩大时心腔内径成比例扩大,而心脏肥大仅为心室后壁和室间隔肥厚。

4.简述有氧运动的特点

① 运动强度:以中等、低强度运动为主;

② 运动时间和距离长;

③ 运动形式:以周期性、节律性运动为主;

④ 身大肌群参加的动力性活动:多为耐力性运动,以上肢、下肢和躯干的主要肌群同时参加运动,提高摄氧量,增加心肺耐力。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1.简述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交叉支配;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运动柱:与皮质表面垂直呈纵向柱状排列,是皮质运动功能的基本单位。

2.简述随意运动及其特点

是指按照人的意志活动引起的活动。

特点是由大脑高级中枢控制的,精细、协调、准确的运动。它随人本身的需要,可以是单关节的分离运动,也可以是选择性的多关节的复合运动,甚至高度复杂的动作。

主要由锥体束来支配。

3.简述姿势控制异常可能的原因

(1)平衡问题(2)运动的协调性问题(3)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所致的对位对线问题

(4)感觉障碍所致的预期姿势控制丧失(5)认知功能的问题所致

4.简述导致步态异常的常见疾病

(1)疼痛引起的减痛步态。

(2)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步态异常

①在脑瘫和脑血管疾病患者,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步态模式表现为下肢僵硬、划圈和拖步;

②剪刀步态是由于髋关节的过度内收引起的;

③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

④步态失用主要表现为宽基底步态、步长缩短和拖步;

⑤有感觉和平衡障碍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步态不稳。

(3)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引起的步态异常

踝跖屈挛缩所致的膝过伸和躯干前倾;

踝背伸肌的无力导致摆动中期垂足;

膝关节的屈曲挛缩导致了支撑腿的蹲伏步态;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了躯干的前倾。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可以点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体运动学简答题